非遗进校园|南京非遗周周学系列创新课:传承有高招 创新无极限

中国青年网北京1月6日电 (记者 宋莉)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一步推动“非遗校园工作。中国青年网开展了第二届“非遗进校园”优秀实践案例征集宣传活动并推举出十大优秀案例。近日,中国青年网走进“甘熙故居”,探访江苏南京市“非遗周周学”系列创新课程实践案例。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很多人走进独具特色的江苏南京“甘熙故居”,都被这里的江南民居风貌和历史文化气息所感染,如今,这里也是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所在地。

2006年5月25日,江苏省南京市“甘熙故居”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所在地。网络图

该馆目前是江苏南京唯一研究、展示和保护南京民俗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专业性“双博馆”。“2018年,我们馆被专家和老百姓共同票选为‘南京十大文化地标’和‘南京十大历史文化地标’,同年也被南京市文旅局评为‘最富活力博物馆’。”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副馆长刘媛之介绍。

为做好传承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让广大青少年深度了解、体验非遗的独特魅力,该馆从2016年开始,创新开展了“非遗周周学”系列创新课程,开发各种成效显著的非遗定制课,诸多非遗传承人在该馆拥有自己的工作室,在馆内外进行非遗技艺展演和教学

非遗传承创新之博物馆兼“校园”:多间非遗教室全年开展非遗课

你能想象在博物馆里上课是一种什么体验吗?

在南京民俗(非遗)博物馆里,有多间非遗教室,一次可容纳500名青少年学习非遗,博物馆全年开展各类非遗课程。在这里,可看到南京现有的100多项非遗项目,20多项非遗项目所涉及的50多位非遗传承人师徒,以及他们的现场展演工作室。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秦淮灯彩代表性传承人曹真荣在南京民俗(非遗)博物馆的工作室

在这些非遗课堂中,有南京艺术学院文化遗产与保护专业学生的非遗课,也有南京拉萨路小学校本实践课以及寒暑假非遗课等等。

每周,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布艺”代表性传承人祁竞会准备好每个学生需要的布贴画材料给南京艺术学院学生上课。从最初让学生临摹她的作品,到学期最后学生自主创作设计自己的作品,祁竞带领着学生一步步深入了解布贴画的魅力。

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布艺”代表性传承人祁竞正在南京民俗(非遗)博物馆非遗课堂给南京艺术学院学生讲课,教授布贴画制作技艺。

聊起布贴画的传承,祁竞表示,布贴画虽然已成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布艺”传承项目,但是,了解并从事布贴画制作的人很少,就更少有人去传承传播。从刚开始大家抱着猎奇心里看学布贴画,到现在布贴画成为非遗博物馆里的品牌课程。越来越多的人对布贴画、对非遗技艺感兴趣,她感到十分欣慰。

和祁竞一样,每周,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木艺”代表性传承人常慧君都会带着木板、锯和刻刀等工具来到非遗课堂给学生们上课,她告诉记者,来学习的南京艺术学院学生,每学期的优秀作品都会在非遗博物馆和高校展出。

南京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木艺”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常慧君正在南京民俗(非遗)博物馆给南京艺术学院的学生上专业课,教授木雕版画制作技艺。

除了大学生固定的非遗课程之外,据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刘宁副校长介绍,在拉萨路小学的综合实践课程里有一个“非遗小传人”的项目,每个年级到四年级的时候,都会有一周的时间学习非遗,其中有一天会在非遗博物馆跟非遗传承人学习非遗技艺。“南京的非遗博物馆叫做99间半,那时会留20间教室给拉萨路小学四年级的孩子上课,约25人一个小班,20多位非遗传承人同时授课,不仅孩子们学,老师也跟着学。”从2014年开始至今,拉萨路小学的这项课程已经开展6年多,目前,这个项目也获得了全国的教育改革创新奖。此外,据刘媛之介绍,博物馆专门为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四年级学生定制的“500娃娃学非遗”校本课程2017年荣获2013-2016年度南京市博物馆(纪念馆)“十佳”青少年教育项目、2018年荣获“2015-2017年度江苏省博物馆青少年教育课程 ‘十佳教学设计’”、2020年荣获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博物馆协会主办“2015-2019年度博物馆研学课程及线路推介活动”之优秀课程(自然类、科技类、民族民俗类)三重殊荣。

南京市民俗(非遗)博物馆不仅在博物馆里为学生开设课堂,还在馆里给非遗传承人开设工作室,并帮助非遗传承人创立自己的品牌和培养非遗传人,对于这样的非遗传承方式,刘媛之副馆长表示,目前博物馆工作人员还在开拓更多有助于非遗传承、创新的“高招”。

“在南京民俗博物馆,很多非遗项目可以有一个集中的展示,也可以接触到世界各地的人。”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树宪通过博物馆给予的帮助扶持创立了自己的品牌,培养了十多名包括市级非遗传承人的徒弟,更让“绒花制作技艺”通过博物馆这个平台走向世界。

非遗传承创新之工匠变“园丁”:多所学校实现“非遗周周学”

南京白局、南京面塑、抖空竹、南京云锦织造技艺、绒花制作技艺、南京剪纸……这些极具传统特色的非遗项目,除了在南京非遗博物馆里展现,据刘媛之副馆长介绍,博物馆每周都会和大中小学以及高中、幼儿园等学校共建社会实践课,很多学校周周都可以学非遗。博物馆工作人员会根据学校情况,沟通一到两位,有时七到八位非遗传承人去校园同时开课,学生们想学什么就选什么课。

对于非遗传承人而言,从一名“非遗大师”到成为一名面对多个年龄段学生的“非遗园丁”,会有哪些挑战和不同的体验?

抖空竹又名抖嗡,“南京市空竹协会”抖空竹团队正在给江苏南京雨花台实验幼儿园大班小朋友上课,教孩子们学习抖空竹。

“听着这些‘小萝卜头’喊爷爷的时候,心里特开心,我感觉自己也年轻了。”每周,“南京市空竹协会”抖空竹团队78岁的领队黄祖祥和他的团队成员们都会到各个学校进行抖空竹表演、教学。今年受疫情影响,第一次走进幼儿园,教小朋友学习抖空竹的老人们很激动,“我们从幼儿园、小学、中学、大学都有教,今年第一次来幼儿园,小朋友只能学一些简单动作。推广民族文化,感觉年龄越大越有紧迫感。”

江苏省南京市雨花台区实验幼儿园朱青老师介绍,每年11月下旬,幼儿园都会开展《甘熙故居》主题活动。在这个主题活动中,幼儿园支持并鼓励孩子们通过多种途径了解甘熙故居。有时会让孩子们带着问题走进甘熙故居去参观体验,有时会邀请非遗传承人来到幼儿园,教孩子们扎花灯、抖空竹、做绒花等等。“对于今年大班的孩子来说,因为疫情,他们今天是第一次体验抖空竹,孩子们都很积极、专注,看得出孩子们很喜欢这次非遗体验课。”

对于博物馆和幼儿园共建非遗课程,雨花台区实验幼儿园党支部书记兼执行园长孙毅敏表示,实验幼儿园和非遗博物馆从2010年开始共建校园课程。“我们特别感谢甘熙故居10年来对我们幼儿园课程的支持,从早期的工作人员做现场讲解,到如今的非遗传承人空降课堂,灵活多样的参与形式,让我们看到甘熙故居对孩子、对我们课程的用心与尊重。我相信共建非遗课程是值得继续做下去的,希望未来我们能继续愉快合作,让更多的孩子更好地成长。”孙毅敏说。

从雨花台区实验幼儿园来到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非遗周周学”课堂上,学生们正在跟着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学习南京剪纸和南京云锦织造技艺。

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云锦织造技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双喜正在南京市第九初级中学给学生们上课

对于“南京云锦织造技艺”项目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周双喜来说,虽然已经做了48年云锦,但是给初中生教授织造技艺繁杂的南京云锦确是一个“挑战”。“对于我这个工匠来说,讲课不是我的强项,每次针对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课程,我都在尝试他们能接受的教学方法,一定要把这项技艺讲得他们能懂,能感兴趣是最好的。”在周双喜看来,除了做云锦之外,传承非遗技艺也是他的一项重任。

“前辈们做了一辈子云锦,可能我们连他们的名字都不知道,现在我们处于一个好时代,南京云锦和我们的团队被人熟知,那我们更有义务把南京云锦传承下去。”现在,在周双喜的南京云锦团队里,有些学得好的“徒弟”也可以跟着他进校园给学生上课了,已经成为南京市级非遗传承人的陈林就是其中的一位。学习云锦纹样设计18年,对于陈林而言,她希望“可以保持云锦课程的持续性。”

关于开设“非遗周周学”校本课程,南京第九初级中学张翼飞校长表示,让非遗文化进校园,是深受学生喜爱的,除了学校每周三开设的非遗课程之外,很多孩子还主动利用午休或者课余时间去学习非遗文化。现在,非遗文化传承实践校本课程已经成为校馆共建的办学特色,下一步,学校计划与博物馆合作,在博物馆内举办学生作品展。

非遗传承创新之非遗课程可定制:跟着大师精学非遗技艺

除了非遗传承人走进校园,非遗课程随意学之外,另一种非遗定制课也颇受学生喜欢,因为这是跟着“非遗大师”精学一门非遗技艺的好机会。

在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非遗学院有一门非遗定制选修课——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树宪的绒花课,可谓是选修课必抢的热门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绒花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赵树宪正在给南京市莫愁中等专业学校学生,讲解绒花制作技艺。

从事绒花工作近50载,赵树宪的“绒花制作技艺”曾在热门宫廷剧《延禧攻略》中有所展示,他也是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世界民间艺术大会“组委会最高荣誉大奖”、 201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举办的世界青年大会“世界青年眼中的‘最美中国手工艺’大奖” 的获得者。在赵树宪看来,“绒花制作技艺”这个非遗项目难就难在入门。

对于“绒花制作技艺”课程的火爆,南京莫愁中等专业学校的老师表示,“绒花这门非遗课程,不管是从历史文化角度,还是现在的社会、经济效益来看,对学生来说都是很有吸引力的。”学校除了开设“绒花制作技艺”选修课之外,还开设了“秦淮灯彩”、“惠山泥塑”、“雕版印刷”等选修课程。

在非遗学院开设“绒花制作技艺”课程2年多来,赵树宪的绒花工作室也吸引了几位毕业生去就业。和学习过“绒花制作技艺”的毕业生选择将绒花制作当作自己的工作和事业一样,00后“南京白局”学员袁颖也表示想在以后的工作中去传承南京白局这项非遗。

“我的家乡在南京,六朝古都是金陵,城中处处是美景……”在南京市拉萨路小学礼堂,四年级的学生们正津津有味地,听着袁颖和她的“师父”黄玲玲,以及其他南京白局表演者带来的南京曲艺项目“南京白局”。

国家级非遗项目“南京白局”江苏省非遗传承人黄玲玲团队和南京市拉萨路小学“南京白局”的学生表演者合影。

袁颖,是南京金陵高等职业技术学校导游专业的一名学生,学习南京白局已经三年多,现在已经可以说唱不少经典段子。“我的就业方向是导游,黄老师希望在我以后的工作中,可以把南京白局传播给更多的游客。”说起学习南京白局,袁颖着实佩服老一辈非遗传承人的认真:“一开始学的时候,我是走调走音的,因为传承白局是口口相传,黄老师一句一句地教唱,当死磕一两个字的时候,我都坚持不下去了,她一教能教四五个小时。平时看她就是一个很和蔼的老奶奶,上课的时候她就非常认真严格。”正是老师的这份认真,袁颖现如今感觉收获很大。

袁颖的“师父”黄玲玲,从14岁开始学习南京白局,如今75岁的她仍在为传承传播南京白局忙碌着,除了教年轻人学唱南京白局,她还会根据新闻热点、节日节气等编写新的南京白局词本,在传统和创新中不断融合。“传承人要有毅力,到了我这个岁数,感觉每天的时间都不够用,看到现在这么多学生在学习南京白局,是对我的一种宽慰,也是对南京文化的一种回报。”虽然现在有很多孩子已经在学南京白局了,但是在黄玲玲看来,还需要更多人知道、了解南京白局。

走出拉萨路小学礼堂,另一间教室里,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面塑”代表性传承人钱翠芳正在给教职工上课。

小学老师也要学非遗?

这便是南京一些学校专门定制的非遗课程之一,为了孩子们更好地了解非遗,可以让在职老师、实习教师先进行学习。“因为今天的学生是未来的教师工作者,他们有一定的学习能力和基础,希望能对他们今后的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这也是我今天教学的一个目标。”钱翠芳说。

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南京面塑”代表性传承人钱翠芳正在南京市拉萨路小学给实习教师上课。

对于有着三十多年面塑经验和教育经验的钱翠芳来说,因为接触的学生比较多,在面塑教学方面,她有着自己独创的教学方法。目前她和团队申请了三个南京市教育规划课题,也编制了全国教学通用教材。除此之外,钱翠芳老师还经常给海外“学生”授课,其中包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人员、专家学者、各国政府文化代表团及各国留学生、扶贫公益教学团队等。

据了解,除了“非遗周周学”和“非遗定制课”之外,南京非遗博物馆还会组织针对特殊教育学校的公益课,以及大中小学校每年寒暑假的公益性“非遗研学营”。

非遗传承创新之一键开启云课程:只需一块屏非遗大师亲临指导

今年初,疫情来临,非遗博物馆迅速在年初开设了“非遗云课堂”。“布贴画老师设计了一幅医护工作者坚守抗疫的课件进行教学,后来在上课过程中发现学生取材不易,立即将布贴画创新改为纸贴画,这个改进使这个课程取得非常好的效果。”刘媛之介绍。

在开展“非遗云课堂”时,非遗传承人会录制视频发到学生QQ群、微信群中,孩子们看着视频学习并可随时提问,然后在群中反馈自己的作品图。据了解,仅在春节后几个月,就有16000名孩子参加了“非遗云课堂”学习。

另外,因为疫情,很多海外华人华侨的孩子还宅在家里,博物馆非遗传承人也为他们开设了非遗课程。“当时有几千个孩子参加了网络非遗课学习,他们分别身处美国、加拿大、菲律宾、马来西亚……学习之后,这些孩子还把自己的作品上传到网上,分享给网友,共同体会中华文化的艺术魅力。”刘媛之介绍。

可以说,一块屏实现了非遗教学的传承和创新。“非遗之所以能够传承,是靠人来传承的,它是活态的,必须融入现在的生活,这样才能传下去。”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文化遗产管理处处长吴涓表示,在大力保护非遗技艺的过程中,非遗传承和创新的方式必然要随着时代、技术的发展而创新。

据吴涓绍,江苏南京现有市级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92项,其中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有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1项,省级非遗项目75项。现在最主要的问题还是传承人的培养问题。“所以我们需要将非遗推进校园,让更多孩子去了解非遗,甚至对其产生兴趣。不能说把每个孩子都培养为传承人,但至少,可以让他们知道中国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