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耀湘被俘,刘亚楼敬酒给他却被摔杯,请出一人后廖耀湘连敬三杯

中国人常说:败军之将,何敢言勇。但是,在解放战争中,还有大量的国民党将领,在失败后仍然不服不忿。

比较著名的有那位号称要发明永动机的黄维,还有咱们今天的主人公:廖耀湘。

廖耀湘一直看不上解放军的武器和战术,以至于在失败后的一次酒会上,面对东北野战军参谋长刘亚楼的敬酒时,他竟然怒摔酒杯。

不过,当刘亚楼请出了另一个人的时候,廖耀湘不仅当场认错,还反过来敬了刘参谋长三杯酒。

那么有这么大作用的人又是谁呢?

廖耀湘在国军中就以脾气大闻名,这跟他的成长环境有很大关系!

廖耀湘是湖南邵阳人,他的家境不错,算得上是一个小康之家,他的祖父是一位私塾先生,曾经按照晚清重臣曾国藩的传统,教育儿孙要“耕读传家”。

所以在廖耀湘六岁时,便在祖父的教导下开蒙识字。

1918年,廖耀湘进入县立高等小学读书,仅仅两年之后,他就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长沙私立岳云中学。

不过,在那个军阀混战的年代,湖南虽然远离纷乱的中原战场,但也并非世外桃源,战争的灾难依然让人触目惊心。廖耀湘有心报国,想要去报考黄埔军校。

但是此时,廖家突然家道中落,没法凑齐让他去广州的路费。廖耀湘只能先加入湖南陆军,当了半年的大头兵,然后才在军队的推举下考入了黄埔军校第六期骑兵科。

从外貌看,廖耀湘实在不像一个军人。他的个子不高,身材瘦弱,相貌也平平。虽然他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但是却不入校长蒋介石的法眼。

1930年,廖耀湘参加了留校考试,在上千名考生中名列第三。但是最后,他却被刷了下来,理由就是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影响军容。

努力了三年,最后却是这么个结果,廖耀湘不高兴了。他不顾卫兵的阻拦,一把推开了校长办公室,质问蒋介石为何以貌取人。

此时的蒋介石还并非像日后那么顽固,居然因此开始看重廖耀湘,同意将他留校。不久之后,蒋介石还特批,让廖耀湘前往法国圣西尔军校学习。

在法国期间,廖耀湘尽显学霸本色,几乎每一门功课都是第一。

1936年,他以机械化骑兵专业第一名成绩毕业,之后便回到国内,开始在国民党中央军内任职。

抗日战争,是廖耀湘人生的一个高峰。

1938年,中国的第一支机械化部队200师成立。到了9月,200师扩编为新11军,廖耀湘随即任第22师副师长。

转过年来,廖耀湘便参加了昆仑关会战,他在战斗中亲自率领一个团,攻占了日军的交通枢纽马鞍山阵地,切断了两路日军的联系,保证了桂南会战的胜利。战

役之后,廖耀湘升任22师正师长。

1942年,22师加入中国远征军,前往缅甸作战,中国远征军战斗力强悍,在战场上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但是在关键时刻,英军突然单方面撤退,致使远征军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地步。面对不利的情况,蒋介石下令,让远征军翻越野人山回国。

但是,野人山山高林密,自然环境恶劣,贸然进入危险性太大。

远征军司令员杜聿明准备执行蒋介石的命令,但是廖耀湘和新38师师长孙立人却不同意。后来,二人先后率部进入印度,合编成了新一军,改称中国驻印军,在兰姆伽进行整训。

后来的事实,果然证明了翻越野人山是一条死路,杜聿明所部损失巨大,回国后很久无法恢复元气。

而新一军则靠着美国支援的装备,很快就重新恢复成了一支劲旅。但是也就在此时,中国军队和美、英部队却爆发了矛盾。

美国人和英国人从来都看不起中国人,经常对驻印军指手画脚,而中国士兵是一路从缅甸打过来的,当然也瞧不上一路撤退过来、关键时刻背叛盟友的美英部队,双方多次剑拔弩张,险些酿成内斗。

关键时刻,中国方面派来了一个十分有能力的将领,此人就是郑洞国。

郑洞国也是黄埔系将领,同时也是老牌的抗日将领。早在1933年的古北口抗战中,他就有上佳的表现。

后来,他又参加过台儿庄会战、桂南会战、长沙会战等一系列战斗,表现出了非常高的指挥艺术和部队管理能力。

来到印度之后,郑洞国出任新1军军长,他此次前来的使命,就是协调中美两军的关系,化解矛盾,不要让一些小问题影响大局。

郑洞国到任之后,先是对新1军的官兵们进行了安抚,之后又和美军进行了协商。

他的表现不卑不亢,在涉及原则的地方一步不让,但一些小的地方则主动让步,向美国人示好。

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努力,新1军官兵面貌焕然一新,与美、英部队的关系也变得和谐了。很快,新1军就迎来了报仇雪恨的机会。

1943年10月,中国驻印军打响了第二次缅甸战役。

他们主动进入野人山,在极为不利的自然环境下,打赢了胡康河谷、孟拱河谷战役和密支那战役等一系列战役的胜利。

在这一期间,廖耀湘和郑洞国都表现出了非常高超的指挥能力。两个人也因此互相欣赏,进而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抗战的功勋,为廖耀湘赢得了无数的荣誉头衔。有人称他是“中国的巴顿”,有人称他是“湘军第一人”,甚至还有什么“古今大贤”、“中国名将”等等。

廖耀湘确实有能力,但是不是达到了这种高度,那就只能是见仁见智了。

抗战结束后,蒋介石为了争夺东北,派廖耀湘在1946年1月进入锦州。

此时的廖耀湘手下的是新六军,可谓是装备精良,兵强马壮。同时期的东北民主联军,很难在正面的对抗中占到他们的便宜。

在几个月的时间里,新六军连续攻占了盘山、台安、辽中等地区,打通了辽阳、鞍山至营口的交通线,而且还攻陷了长春。

可以说在一个时间段内,新六军风头无两。廖耀湘也因此,很快就升任了第9兵团司令,下辖5个军。

就在廖耀湘在东北地区东征西讨的同时,郑洞国也来到了这里。

本来他是不用来的,但是主持东北大局的杜聿明突然生病,郑洞国只能前往锦州,担任了东北保安副司令,行使司令长官的职务。

但是,他的战绩便远没有廖耀湘辉煌了。首先是进攻本溪时,国民党部队屡屡遭到民主联军的痛击;之后在1947年的夏季攻势中,他们又遭到了民主联军的重创。

战局不利,杜聿明也无法安心休养,干脆在1946年夏天重回东北。但是,此时的局面已经不再受他的控制,解放军一浪高过一浪的攻势,让他疲于应付。

1947年7月,杜聿明再次病倒。国民党的“土木派”大佬陈诚趁机来到东北,掌控了大局。

陈诚是郑洞国的老上级了,两个人很熟悉。但是,要说水平,陈诚只能属于中下,根本无法跟解放军的几位主将相提并论。很快,东北的局势便彻底倒向了解放军一方。

最终,蒋介石只能无奈换将,把卫立煌推上了东北“剿总司令”的宝座。

但是,此时东北的局势,已经完全在解放军的掌控之中。国民党的一位司令,两位副司令,分别占据沈阳、长春、锦州三座大城市。

但其他的广大区域中,已经很少有国民党的军队了。唯一还能野战的机动部队,只剩下了廖耀湘的第9军团。

1948年9月,辽沈战役正式打响。其实以此时的局面来看,这场大型战役不过是整个东北地区的扫尾行动。

不管是在兵力上还是经济实力上,解放军都已经全面占优,国民党军想要翻盘已经不可能。

蒋介石本来想将东北的部队撤进关内,但解放军的行动早了一步,在1948年10月15日攻占了锦州,封闭了东北的陆路大门。剩下的国民党军队,只剩下了困兽犹斗的份儿。

就在锦州解放的第二天,困守长春的郑洞国决定执行蒋介石的命令,带着部队突围。但是,长春城内的滇军第60军在突围的前一天起义,并且迅速将解放军让进了长春城。

郑洞国此前的一切部署,全都被打乱了。他只能带着自己的直属部队,死守长春中央银行大楼。

眼看已经没有希望了,郑洞国打算给蒋介石殉葬,写了诀别书。但是他手下的士兵却不忍心,他们藏起了郑洞国的手枪,带着他完成了阵前起义。

郑洞国就这样,有些被动地成为了起义将领。

而另一方,廖耀湘则接到命令,不惜一切代价夺回锦州。

10月23日,廖耀湘开始向黑山、大虎山发起猛攻。但是在解放军的拼死防御下,廖耀湘始终未能打开通道。

关键时刻,解放军一部很幸运地穿插到了廖耀湘的司令部附近,双方一番激战,廖耀湘看大势已去,只能化装潜逃。

他弄了一头毛驴和一身老皮袄,又驼上了两袋子花生,装扮成了一个小商人。

但是,在面对解放军的盘查时,廖耀湘却很快露馅儿了。别看来了东北两年多了,廖耀湘还是一口湖南口音,刚一说话就暴露了。

就这样,堂堂的国民党第9军团司令,成了解放军的阶下囚。

得到抓获廖耀湘的消息后,东北野战军的参谋长刘亚楼将军马上赶了过去,准备了一桌酒席给廖耀湘“压惊”。

然而此时的廖耀湘,早就气急败坏,将刘亚楼的好意当成了羞辱。

在刘亚楼向他敬酒的时候,廖耀湘一把抓起酒杯,使劲地摔在了地上!他不明白,自己是黄埔军校和法国圣西尔军校的双料高材生,怎么会败得这么惨!

他大声叫喊着,说解放军根本不懂战术,这次能赢不过是运气好。如果不怕,就双方重新排开阵势再打一次。

刘亚楼将军等他发泄完了,便对他说,不管解放军用什么战术,反正这场战役我们是已经赢了,事实已经说明了一切。

廖耀湘还要继续发火,但刘亚楼却说,打败你的并不是解放军,而是你们国民党的内部出了问题。

蒋介石只知道自己搞独裁,早已失了民心,为他打仗当然就不可能不失败。说着,刘亚楼就请出了郑洞国,让他做廖耀湘的思想工作。

看到了老朋友,廖耀湘大吃一惊。他没想到,本意传闻战死的国民党东北保安副司令,怎么成了共产党的座上宾。

郑洞国将自己的经历和这些年的所见所闻讲了出来,并且告诉廖耀湘,他起义并不是怕死,而是觉得为蒋介石这样的人卖命不值得。

他们作为军人,保境安民才是首要任务,自己人打自己人,怎么说也不能算一件好事。

听着老朋友的话,廖耀湘也逐渐明白了过来,也意识到了刚才的鲁莽。于是,他主动拿起酒杯,向刘亚楼敬酒,并且赔礼说,刚才是自己太鲁莽,愿意自罚三杯。

刘亚楼非常高兴,陪着廖耀湘喝下了三杯酒。

全国解放之后,廖耀湘被送入了北京功德林战犯管理所改造。这时候的他,又表现出了一种执拗的傲气,并不安心改造。

如果这样发展下去,他很可能和黄维一样,成为战犯管理所中的异类。

就在此时,刘伯承元帅在南京创办了解放军军事学院。由于部队内部缺乏有足够理论基础的老师,刘帅就将廖耀湘借调了过去。

廖耀湘做梦也没想到,自己一个败军之将,居然有一天会给作为胜利者的解放军去讲课。从此,他感受到了我党我军的虚怀若谷,不再拒绝改造。

1962年,廖耀湘作为第三批被特赦的战俘,走出了管理所。作为回归社会的第一步,他先是在京郊的人民公社劳动,干过一阵子工人和果农。

他通过劳动,更加深刻地意识到了自己曾经的错误,对改造的意义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1962年,他和其他几位国民党将领,一起成为了新中国的文史专员,参与撰写国民党部队的历史。

这一期间,国家除了相关的补助之外,还发给他每个月100元的工资。

1968年,廖耀湘因病逝世于北京。

结语:

我们总说,大度是胜利者的权力,这一点在解放军的身上体现得非常明显。刘亚楼将军那种近乎“唾面自干”的定力和胸怀,确实非常人所能及。廖耀湘孤傲一生,却会为其折服,足见这种气度的影响力。历史大潮浩浩荡荡,从不以个人的意志为转移。廖耀湘纵然能力超群,也无法改变乾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