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感进入高发季,专家提醒:警惕流感认知两大误区

秋冬季是流感高发期,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如何做好流感防治?如何辨别流感与新冠症状?大众对于流感和普通感冒还有哪些认识误区?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主任蒋龙元教授指出,入秋之后流感进入高发时期,市民除了严防新冠病毒外,也要厘清流感的认识误区,加强对流感的防范。

误区一:流感跟感冒混为一谈

流感是流感病毒所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可以分为甲、乙、丙、丁四种类型,临床上人最常见的是甲型和乙型流感。流感的发病率较高,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在全球范围内,流感每年可致约5%-10%的成人、20%-30%的儿童感染,造成多达500万例重症病例和65万例死亡。

蒋龙元教授提醒,“当前市民存在的普遍误区是将流感和感冒混为一谈,错过最佳治疗期。”他介绍说,流感和感冒的临床症状大体相近,普通感冒一般表现为流涕、鼻塞、低热等,症状比较轻,一般会在1周内自愈,很少影响正常工作和学习,也很少出现并发症。

而流感的临床症状更重,表现为高热,全身乏力、肌肉酸痛,伴咽痛或咳嗽等。总体而言,流感暗藏有三大危害:一是并发症凶险。流感的常见并发症有肺炎、鼻炎和脑膜炎等,严重可致死。二是传染力更强。流感主要通过飞沫进行传播。第三儿童是易感人群。数据显示,全球儿童流感发病率大约是20%~30%,高于成人发病率。

误区二:得了流感滥用抗菌素

流感每年会有两个流行高峰,小高峰发生在9-11月份左右,大高峰发生在1-4月。

蒋龙元教授介绍,新冠病毒感染和流感同属呼吸道传染疾病,临床表现上也有较多相似之处。但新冠病毒感染波及的身体器官更为广泛,比如会有消化系统如腹泻等症状,或是结膜的炎症,以及会让病人味觉和嗅觉减退,甚至消失等。

科学研究发现,新冠病人的病情轻重与接触病毒量相关,流感也存在类似的情况,减少病毒接触,也会降低重症的几率。蒋龙元教授指出,飞沫和唾液都可能传染流感病毒,若家属中有流感病例,一定要做好居家隔离,降低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染几率。而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下,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离、通风等同样可以降低流感的传播。

在治疗方面,普通感冒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大多数人可以通过自身免疫力的修复和增强自然康复。而流感则需要药物治疗,“通常要求在48小时之内给予抗流感病毒药物治疗,否则病程会延长。”

蒋龙元介绍,目前临床上用于抗流感病毒的药物主要有两类,一类是神经氨酸酶抑制剂,比如老百姓熟悉的奥司他韦,通常需要每日服用两次,连续服用5天。另一类是新型的抗病毒药物RNA聚合酶抑制剂,比如玛巴洛沙韦片。据悉,这也是目前国际上首个只需单次、单剂量口服给药的抗流感病毒药物,患者在全病程服用一次,基本可以在服药24小时左右清除体内流感病毒,缩短流感整体病程,减少病毒传播风险。

蒋龙元教授提醒,市民患上流感切勿私自用药,尤其是抗菌素,对于病毒感染其实无效,要重视滥用抗菌素产生的耐药性问题。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之下,市民出现疑似症状一定要及时就医,避免病毒扩散。最后,专家也指出,希望未来流感创新药也能纳入医保,以便更多人享受到安全有效、方便快捷、价格低廉的流感药物治疗。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急诊科主任蒋龙元教授

【撰文】黄晓韵

【作者】 严慧芳

健康生活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