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的原型:蛇 or 鳄鱼?
编者按:龙,中国文化中最为神圣和强大的象征,其原型一直是众多学者研究的焦点,它不仅仅是一个图腾,更是汇集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界、宇宙以及生命力最深层的理解和崇拜。龙被描绘成具有蛇的身体、鹿的角、鱼的鳞片以及鹰的爪子,但龙的形象并非凭空想象出来的,它可能源于古人对于自然界中某些现象或生物的神化与象征化。
作为一名动物考古方向的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袁靖在其著作《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中对龙的原型进行了讨论,现摘录如下,祝大家龙年快乐!
鳄鱼与蛇,龙的原型?
如今,多数学者都认为,龙这种想象中的动物,其主体参照物是鳄鱼,跟蛇也有关系,总之是跟爬行动物有关。这里选择有代表性的观点作简单介绍。
第一种说法是大蛇主体说。学者闻一多在《伏羲考》一文中便认为,龙是一种仅存在于图腾且并不存在于生物界中的虚拟生物。他推测,古代某个以大蛇为图腾(其图腾名称就叫“龙”)的氏族,在战争中兼并和吸收了许多其他各种图腾部落,大蛇图腾也随之以“兽类的四脚,马的头,鬣的尾,鹿的角,狗的爪,鱼的鳞和须……”糅合成全新的图腾,即我们今天所见之龙。
第二种说法是鳄鱼说。如学者章太炎在《说龙》里考证《左传》《汉书》《说文解字》《三国志》等古代文献中的相关记载,提出“龙就是鳄鱼”的观点。他还以两个马来人一人面对鳄鱼进行挑战,一人骑在鳄鱼背上,用布条将鳄鱼的颈部至嘴巴缠住以控制鳄鱼为例,推测那就是古代的御龙术。
1957 年,中国古生物研究的泰斗杨钟健院士在《演化的实证与过程》一书中,专门辟出一章讨论龙的形成。他从自己 20世纪 30 年代研究殷墟遗址出土的动物遗存时没有发现龙的遗存说起,考虑到甲骨文中有“龙”字,这个字除了有角这点不可解,大口、纹身、弯曲等,都是鳄鱼的特点。但甲骨文中的“龙”字没有表示四肢的部分,这又和蛇比较接近。
1981 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王明达从神话传说、古史研究、民间习俗、生活习性、文物等方面进行考证,认为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龙,其形象的基调是鳄鱼。1986 年,中国研究鳄类的著名学者陈壁辉认为,神话中的“龙”应该是人们在多种爬行动物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加工和升华,再赋予神秘的、超人的能力而成。他基于自己长年在野外从事扬子鳄人工饲养和繁殖的实践经验,对杨钟健院士不理解的“有角”进行了解释:老鳄头顶的鳞棘经常高高地突起,且鳄鱼性喜在水中静浮,此时常常仅露出头的上部和吻端,远远望去,会觉得它们的鳞棘尤其突出。如今,在扬子鳄出没的地方,人们多将老鳄头上突出的鳞棘视为角,这与古人的观察是一致的。
21 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的研究员朱乃诚从考古发现的角度思考,认为西水坡遗址发现的距今 6000多年蚌壳摆塑的龙是中国出现的最早的龙,其形象就来源于鳄鱼。他举扬子鳄为例,这种动物生性凶猛,极具威慑力,其吼声及仅头部浮露水面、夜间目光如炬的习性,都能使人们对其产生敬畏感;而扬子鳄的吼声又与天将下大雨的气象有联系,容易使人联想到扬子鳄具有通天的神威。《甲骨文合集 13002》载“乙未卜:龙,亡其雨?”,《甲骨文合集 29990》载“其乍(作)龙于凡田,又(有)雨?”《左传·昭公十九年》载“郑大水,龙斗于时门之外洧渊”,这些记载所指的龙应该是鳄鱼。这也证明,商周时期人们就已经注意到鳄鱼与天将下雨有关了。
第三种则是蛇与鳄鱼杂糅说。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李零依据对古文字、古代文献和文物的研究,指出龙是人们通过结合鳄鱼、蜥蜴、蛇等爬行动物的特征想象而成。他认为,古之所谓龙,身躯、花纹源自蛇,头、角、鳞、爪源自鳄鱼。鳄鱼与龙的关系最紧密。中国林业出版社的编辑黄华强多年来致力于探讨扬子鳄与龙的关系。他从扬子鳄的外形、骨骼、生态、行为、古代文献及考古遗址出土的扬子鳄遗存入手,结合考古遗址出土的各类与龙相关的文物,探讨古人塑造的龙的创作原型及发展过程。他认为尽管各地出土的与龙相关的文物在形状上有所区别,但它们都是以鳄鱼为原型进行龙题材的创作的。
| 相关图书 |
《动物寻古:在生肖中发现中国》,袁靖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新民说,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