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年说恐龙 | 一枚牙齿,叩开恐龙王国之门
一枚牙齿,叩开恐龙王国之门
文/邢立达
1915年,中国的多事之年。
第一次世界大战还在打得不可开交,袁世凯政府宣布接受二十一条,紧接着还悍然称帝,而革命的火种也没有熄灭,《新青年》的创刊了。
而此时,刚创建2年不到的中央地质调查局则在南方默默的开展工作。
中央地质调查局是是中国近代科技史上最重要和最有影响的科学机构之一,章鸿钊最早倡议,而后在丁文江的一手创办下成立。
这年夏天,受中央地质调查局之邀,为了帮助中国寻找石油和天然气,美国地质学家劳德巴克(G. D. Louderback),带领着美国的一个地质调查组,长途跋涉来到中国的西南腹地——自贡。
一个有关自贡恐龙的传奇故事由此展开……
▲劳德伯克。图片来源于网络
劳德伯克,1874年4月6日出生在美国旧金山,是美国著名的地质学家。
作为一位杰出的地质学家,劳德伯克对美国大盆地的构造、新矿物的研究、放射性元素与火山活动的关系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
不仅如此,他还对中国的恐龙研究做出了杰出的贡献。正是他在中国期间一次偶然的发现,不仅给中国的古生物研究先驱们带来了希望,还成就了中国西南地区恐龙研究的全新篇章。
而且,我们所熟知的一种生活在中侏罗世的小型鸟脚类恐龙——劳氏灵龙,就是以他的名字命名的,以纪念他所做出的杰出贡献。
▲以劳德伯克命名的“劳氏灵龙”。图片来源于网络
1914年~1916年间(一说是1913~1915年间),劳德伯克带领他的团队,在四川威远﹑荣县和自流井一带进行地质调查,主要的任务是寻找当地的石油和天然气。
1915年的8月30日,这一天正值四川最为炎热烦躁的夏季,劳德伯克在距离荣县东南3公里处的一个砂岩崖壁上,发现了一个类似化石的东西。
他小心翼翼地敲打化石周围的岩石,很快,一段直径约20厘米,长约30多厘米的大腿骨化石就出现在了他的面前。
同时,在周围,他又发现了一颗匕首状的、边缘具有小锯齿的残破不全的牙齿。化石就埋藏在一小山顶的红棕色砂岩上,砂岩稍粗,多云母,砂岩的下面,是厚约7厘米的深色硬砂岩,再往下是厚约2米的具有绿橄榄斑点的红页岩。
▲劳德伯克发现的恐龙牙齿。图片来源于网络
看到这一地质情况后,劳德伯克喜出望外,他断定这是一个巨型恐龙的骨骼化石。于是,他又在牙齿化石附近继续寻找,可除了一堆碎骨外,再无发现。在结束中国的地质考察后,劳德伯克将这些恐龙化石回到了美国。
20年后,美国古生物学家甘颇(C.L.Camp)研究了这个破碎的牙齿,于1935年发表了研究报告。
甘颇认为,在荣县发现的这些化石标本,是一种生活在侏罗纪的巨型肉食性恐龙的骨骼。
劳德伯克肯定没有想到,当年自己这个偶然的发现,竟然是自贡地区恐龙化石首次科学的发现,而且也是四川盆地乃至整个中国西南地区恐龙化石的最早科学记录。
一颗破碎的恐龙牙齿就这样叩开了自贡恐龙化石宝藏的大门。
1935年,甘颇教授关于劳德伯克在荣县发现恐龙化石的文章一经发表,立刻引起了中外地质古生物学家们的浓厚兴趣,为了研究四川盆地内的古脊椎动物,为了弄清这个红色盆地的地层年代,受到劳德伯克重大发现鼓舞的地质古生物学者们纷至沓来。
他们先后在荣县、广元、威远和重庆等地发现若干处化石埋藏点,并采集到一些标本,鉴定出几个新的属种,为研究四川盆地的地层时代提供了进一步的化石依据。
在这群中外学者中,有一位才气横溢的中国年轻博士,他便是中国古生物学会的主要创始人,也是中国古脊椎动物学的奠基人,著名的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健(1897年~1979年,字克强)。
▲1927年6月1日,杨钟健于瑞典乌普沙拉
杨钟健早年就读于德国慕尼黑大学,1928年学成归国后,便开始从事我国的古脊椎动
物与古人类的研究工作。撰写的《中国北方啮齿类化石》是中国学者第一部古脊椎动物学专著。
他不仅领导了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发掘,还发现了举世闻名的禄丰龙、马门溪龙等。一生发表的学术性文章达500多篇,包括20多篇专著,是近代中国自然科学界著述最多的少数几个学者之一。
▲杨钟健院士20世纪60年代工作照。图片来源于网络
在杨钟健涉入我国古爬行动物的研究领域之前,中国恐龙化石的采集与研究工作一直都由外国人把持着,标本也大量外流。
面对这一局面,杨钟健教授忧心如焚。为了改变我国古爬行动物采集研究工作的落后局面,他毅然从紧张繁忙的周口店北京猿人遗址的发掘研究工作以及教学、整理论文的工作中抽出身来,把主要精力集中到我国的古爬行动物化石的采集研究工作之中。
1933年至1949年的十几年间,杨钟健教授和他的助手卞美年教授与王存义等人,踏遍了祖国的山山水水,为采集、研究中国的古爬行动物化石做了大量艰苦卓绝的工作。
在这期间,杨钟健教授对自贡荣县恐龙化石的采集研究工作,便是中国恐龙采集研究史上最引人注目的一笔。
▲杨钟健正在研究永川龙头骨化石
1934年,杨钟健教授曾经入川进行过一次地质考察,对四川中生代地层分布情况有所了解。
1936年春天,杨钟健带着助手,邀请由南非转道来华的甘颇教授一道,由当时的北平出发,取道陕西,二度入川。
杨钟健和甘颇沿着劳德伯克当年行走过的路线,经成都来到自流井和荣县一带,认真地考察了劳德伯克曾经走过的地方,在劳德伯克发现化石的区域内进行了仔细的观察和寻找,希望能发现更多的新的化石标本。
虽然没有找到劳德伯克当年发现化石的具体地点,但穷数日之力,却意外地发现了5个化石点。其中,最富集的化石点,便是著名的“荣县峨眉龙”产出的地方——距荣县城东约1公里的梓桐桥旁的西瓜山。
提及荣县,很多人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荣县大佛,这个有着世界第一大释迦牟尼佛的城市位于四川省南部,属自贡市管辖,距自贡市区38公里,毗邻内江、宜宾、乐山市,地处长江上游沱江、岷江水系的低山丘陵地带。这是一个典型的四川小城,有着丰富的资源、秀美的风景。
最初,杨钟健他们的考察并不顺利,仅在西瓜山附近一个小丘上的砂质泥岩中找到一些化石碎片。后来经过试掘,才断定这是一具保存较好的蜥脚类恐龙骨架。
▲大山铺恐龙化石埋藏遗址。图片源自/《盐井传奇,恐龙故乡》
杨教授当时兴奋不已,因为这是他开始进行中国古爬行动物化石的采集研究工作以来,所见到的第一具保存较好的蜥脚类恐龙骨架。
于是,他们在这里进行了一周多的系统发掘,并精心地绘制了化石产状图,记录了含化石地层的有关资料。
最后到考察结束时,除了挖掘出一具蜥脚类恐龙骨架外,杨钟健和他的团队还采集到了一些不完整的其它爬行动物的化石。
随后,他们又在距荣县城东北约6公里的陈溪采得两枚蜥脚类恐龙牙齿。
有关此次考察工作中的逸闻趣事,杨钟健后来在《晋蜀掘骨记》中也有精彩记述。
比如有关恐龙发掘活动在当地引起的轰动,杨钟健记道:“不料在他们看来,真正一种不可解的神秘。怎么以三位从来没有到过荣县的人,居然到荣县一天,即便指定了西瓜山某地有龙骨,又居然一掘,即有许多骨头发现,岂非奇而又奇?在他们大多数人心理中,必以为我们有盗宝之本领,而此宝又必十分有价值……,这个‘龙’字,在他们竟视为中国古书上及传说上的‘龙’。龙在一般传说上,为奇世之珍宝,今又得其骨,其宝贵可知。无怪乎地主钟先生,视其地土中之产此,认为奇货,以为‘龙为国瑞’,乃来信有所要求……。信中措辞甚和婉,大要不外要名(作报告陈列须列其地主之名,并设法转请政府褒奖),要利(采掘之地需要作价赔偿)……。后来,把龙的价格格外抬的高些,指为中国雄飞世界之兆。恐龙果有如此功效,我很想竭一生精力发觉恐龙。”
▲大山铺化石挖掘现场。摄影/余铭源。
这也难怪杨钟健在后来运“龙”途中到处隐隐听闻“打龙的走了!打宝的走了!”也被人询问“荣县发现一条金龙的消息”。感慨道:“几块石骨头,经19天的辗转传闻,竟成了金的了。”
怀着收获的喜悦,他们将这批化石运回当时的中央地质调查所,进行了室内修理,并由杨钟健教授进行研究。
1939年,杨钟健教授在《中国地质学会志》第19卷上发表了他的研究报告,认为荣县西瓜山的这一巨型蜥脚类是一单个个体,应归于腕龙类中的盘足龙类,为一新的属种。其生活时代应为侏罗纪。
▲杨氏马门溪龙挖掘现场。源自/《盐井传奇,恐龙故乡》。
为纪念这次四川之行,为标名我国地质古生物工作者亲手采集研究的首例蜥脚类恐龙骨架的产地,杨钟健将其命名为“荣县峨眉龙”。
这不仅是自贡地区发现的第一具较完整的恐龙骨架,也是自贡地区最早被科学命名的恐龙化石。
同年,杨钟健也首次报道了云南禄丰发现的恐龙。
▲峨眉龙骨架。源自/《盐井传奇,恐龙故乡》。
荣县峨眉龙,这是一种生活于中侏罗世的蜥脚类恐龙。恐龙家族中的明星们——马门溪龙、梁龙、迷惑龙、腕龙等都是生活在晚侏罗世的恐龙,与荣县峨眉龙相比全是小字辈。中侏罗世的恐龙非常少见,因此发现峨嵋龙的化石更显得弥足珍贵。
荣县峨眉龙以其独有的价值和意义,已经载入中国恐龙研究史册。
它的发现与研究,不仅扭转了中国恐龙长期由外国人采集研究的局面,同时也进一步证明,在自贡这块土地上蕴藏着丰富的古脊椎动物化石,是研究我国侏罗纪恐龙最理想的地区。
▲自贡恐龙化石分布图。源自/《盐井传奇,恐龙故乡》。
参考文献:
李忠东,邢立达,邹蓉,《四川地质公园科普丛书-世界地质公园卷:盐井传奇,恐龙故乡 》,星球地图出版社,2014年;
文丨邢立达
编辑 | 老侠
图片| 自贡世界地质公园等提供
部分图片源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