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央行官媒:应淡化对金融总量指标的关注

▲大陆央行。(图/CFP)

记者蔡绍坚/综合报导

中国大陆央行旗下媒体《金融时报》17日援引业内人士说法指出,金融规模指标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逐渐减弱,应逐步淡化对信贷、货币供应量等金融总量指标的关注。

根据《金融时报》该篇文章,业内人士分析,GDP、消费、投资等经济指标是流量概念,而广义货币供应量M2、社会融资规模存量、人民币贷款余额等常用金融指标是存量概念,是过去全部累计流量扣除到期量的总和,是净增量加总的概念。

业内人士认为,金融存量是考虑了金融资源到期续投后的结果,前期的流量资源是滚动使用的,依然在多次反复发挥对实体经济的支持效果,而经济流量指标统计的是一次性活动,不存在滚动使用的情况,两者存在明显区别。

业内人士反映,央行淡化金融存量同比多增的比较是有必要的,这种比较方式既不容易理解,对金融资源支持成效的衡量也不够准确,「若要求金融存量同比多增,实际上是用某一段时期的净增量再与其他时期净增量作比较,是在多增基础上的多增。」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货币信贷正从外延式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升级带来信贷需求「换挡」,传统高度依赖信贷资金的重工业等行业信贷需求趋于饱和,轻资产服务业占比持续提升,占用信贷较少,「加总来看,贷款增速自然会有一个换挡减速的过程,未来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不会依赖信贷规模的高速扩张。」

业内人士说,拉长时间维度看,金融规模指标与经济发展的相关性也在逐渐减弱,「中国长期高度关注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等总量金融指标,潜在假定是其与经济增长高度相关。但实际上,随着金融深化和经济结构转型,这种相关性正在减弱。」

业内人士强调,历史上,主要发达经济体都曾关注过类似的总量指标,但随着金融脱媒加剧,又逐步淡化并放弃盯住这些指标。

文章的最后也提到,当前,金融支持更加注重提升质效,面对经济结构的加快转型、房地产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和直接融资的发展,央行很早就预见到信贷需求会出现「换挡」,当前货币总量已足够多,不能再像过去那样依靠增量,货币信贷的高增速已难以维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