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文嘉专访3/要当称职的外野手 喊话海协会:淡化官方色彩对话我们来

▲海基会秘书长罗文嘉接受《ETtoday》专访。(图/记者魏有德摄)

记者魏有德/台北采访报导

蔡英文2016年上任后,两岸关系逐渐进入「冰河期」,不仅代表官方的陆委会和国台办针锋相对,连代表民间事务往来的海基会与海协会也陷入「已读不回」或「不读不回」的窘境。赖清德就职后,请出罗文嘉担任海基会副董事兼秘书长,欲借重罗文嘉辩才无碍的逻辑论述功力和灵活的思维,能在日趋紧张的两岸关系中寻求破解僵局的「新路」。

众所周知,海基会董事长犹如「精神领袖」般的存在,是海基会对外的「意象之窗」,实际上,日常推动和执行事务的工作则是秘书长,由谁一肩扛下,被视为政府对于现阶段及未来两岸事务发展的意向。

▲罗文嘉接受赖清德及卓荣泰邀请担任海基会秘书长。(图/记者蔡绍坚摄)

在公部门或担任民意代表期间皆有所历练的罗文嘉,当他被征询担任海基会秘书长时,他坦言,「有点意外!」对于担任「海基会」秘书长,肩负起赖清德时代的两岸民间交流事务「第一棒」,罗文嘉在接受《东森新媒体ETtoday》专访时,特别用了国人最喜爱的棒球来比喻。

罗文嘉认为,接下海基会秘书长一职,不是救援投手,也并非第四棒中心打者,反倒像是球场上的外野手,要有「球」的时候才会被大家看到,「对整个球赛来讲,外野的范围很大,基本上除了速度跟守备的能力要很好之外,还要迅速把球传回去,把分数守下来。」

罗文嘉强调,过去无论在行政部门或参与选举,比较像是守内野,虽然第一次接到征询的时候,对他来说是个意外,但这个领域并不陌生,两岸政策是他曾经会处理的议题范围,「以前不是自己去守,可能会去关照这些面向,现在自己被派到第一线去做这个角色,这倒是第一次。」

在两岸关系陷入僵局的大环境下,罗文嘉上任后,陆续抛出数个议题,包括「二六共识」、「和平梅花鹿」、「搁置政治争议往前走」等,透过舆论和话题的铺陈,让外界对「沉寂许久」的海基会,产生一种「有了新风貌」的感觉。

同时,罗文嘉也希望海基会里的干部们「走出去」, 透过一系列的专题演说或民间活动,向外界说明海基会的任务和性质,期待活化一般民众对海基会长久以来「冷衙门」的刻板印象。

无论是面对台湾内部或大陆海协会等机构,「对话」成为罗文嘉任内的「重中之重」,也就是对内要做到充足的「社会沟通」,对外希望能在任内「破冰」,他甚至自嘲地表示,「以前记者会很少会谈这么多,当然,也没有一个秘书长,像我这样讲这么多话的。」

政治就像棋局,当罗文嘉被延揽担任海基会秘书长时,从背景来看,外界曾担心是否会走持续对抗的「鹰派」路线,然而,为凸显海基会功能,罗文嘉上任至今走的是一条「温和」路线,用论述踩住核心价值,用行动寻求突破,甚至在互相来往走动上,也秉持「开放」态度,不排斥前往大陆「破冰」。

面对两岸的僵局,无论是「对话」或是「破冰」,现阶段都是较难逾越的高山,对罗文嘉而言,在没有前提的情况下,他数次强调很愿意去对岸走走,用眼用脚去「识读中国」,踩在更深入中国的第一线,他强调,「无论是站在推动两岸交流还是双向健康交流来讲,我都愿意去。」

▲罗文嘉建议由海协会代表接受「和平之鹿」。(图/记者蔡绍坚摄)

罗文嘉认为,目前最好的方案是两岸都回归海基会对海协会的「民间交流」模式,淡化官方色彩,却能务实解决问题,他坦言,「这个方法想做,对方心门一旦打开,我们会做好所有准备,但对方心门打不开,我们也清楚,现在准备的都是白忙一场。」

不仅自己在工作上,合适的条件下能亲赴大陆交流,对于年轻人,甚至是孩子的选择,罗文嘉也抱持开放态度。他表示,自己年轻的时候也去过大陆,对中国的史地文学都很有情感和兴趣,「去看那些地方,对我来讲,就像我去很多景点一样,看历史的现场,我们既然知道这段历史,会更有感触。」

罗文嘉认为,等到大陆旅游风险去除、降低之后,会鼓励他们要去多认识中国,相较于自己1993年,甚至是1988年前往大陆时,现在相对封闭许多,他也呼吁对岸,自信才会使人「放开」,「中国其实有条件,让自己更有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