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理财成风潮,多家港股上市公司出手豪气!
资本的本质是追逐利益的最大化, 因此,企业管理者选择投资生产运营以扩大市场份额,还是进行证券投资,抑或是购买理财产品,主要由预期收益率与机会成本决定。
在过去经济高速增长,市场空间扩张时,上市公司热衷于投资生产运营业务,以此扩大市场布局;股市走牛期间,则一般热衷证券投资;如今,上市公司买理财产品似乎成了风潮。
理财产品热销,有公司豪斥百亿
在低利率时代、宏观经济面临增长压力以及资本市场走势疲弱的情况下,越来越多在港股及A股上市的公司倾向于采取保守策略,通过购买理财产品实现保值增值,以在不确定性的市场环境中寻求相对的稳定性和安全性。
特别是近期国内存款利率迈入"1"时代,导致银行定期理财产品和存款类理财产品收益率下降,对上市公司的吸引力也大幅下降。因此,银行理财产品成为上市公司闲置资金的最佳匹配场景之一。
在港股市场方面,根据对Wind数据的不完全统计,自年初以来,累计有超过50间港股上市企业购买了理财产品,高于去年同期的30余间。这其中,百果园(02411.HK)、同道猎聘(06100.HK)、指尖悦动(06860.HK)等多家企业年内多次认购理财产品。
一些公司豪气斥资认购理财产品,中兴通讯(00763.HK)于今年5月9日至9月9日间共认购了9笔银行理财产品,涉资高达61亿元人民币。
此外,海信家电(00921.HK)近期亦发布公告称,自去年11月16日至今年9月5日期间累计认购了超16亿元人民币的信托产品;京东物流(02618.HK)上月则认购了25.2亿元人民币的理财产品。
为了保证资金安全,上述公司投资的理财产品多是通过定制的银行结构性存款或者稳健型的固收、固收+理财产品。结构性存款是一种金融产品,它结合了传统存款和衍生金融工具的特性,其不但产品种类繁多,收益潜力也往往高于传统存款,整体风险水平相对较低,因此对上市公司极具吸引力。
在中兴通讯61亿元均是投资于定制版人民币结构性存款,其在公告中表示,认购理财产品的款项来自集团自有资金,将该等资金用于委托理财有利于提升集团自有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适度的现金管理,能够获得一定的投资收益。
A股上市公司更热衷于买理财,Wind数据显示,年初至今累计有超1300家A股上市公司购买了理财产品,持有理财产品个数约2.8万,涉及资金约1.9万亿元人民币,其中结构性存款认购金额约1.27万亿元人民币。
股市疲弱等因素驱动,银行理财规模快速增长
对于越来越多上市公司投资理财产品,背后有多重原因所驱动的,其中包括:
1)在低利率时代,理财产品收益相对可观;2)银行借此机遇推出多款新产品吸引投资者;3)今年实体经济及股市均处波动之中,上市公司投资冲动减弱,有更多资金来通过理财增加收益。
近几年,港股市场整体表现不佳,如今仍在较低位徘徊。Wind数据显示,在近三年,恒生指数、恒生科技指数的年化回报率分别为-12.79%、-19.74%,表现相当惨烈。此外,港股市场流动性亦不佳,单个交易日往往有六七百只股票零成交。
股市波动加剧,投资风险也随之增加,上市公司为了规避股市风险,选择将资金投入到相对安全的理财产品中。
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发布的《中国银行业理财市场半年报告(2024年上)》显示,过去几年,持有理财产品的投资者数量稳步增长,今年6月末达1.22亿个,较年初增长6.65%,同比增长17.18%。
在个人及机构投资者的追捧下,银行理财产品存续规模快速增长。截至今年6月末,我国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28.52万亿元,较年初增加6.43%,同比增加12.55%;上半年累计新发理财产品1.54万只,募集资金33.68万亿元。
相较于银行存款利率,理财产品的收益率更具吸引力。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理财产品整体收益稳健,平均收益率为2.80%,同期国有行存款挂牌利率下调至1.85%;理财产品累计为投资者创造收益3413亿元,同比增长3.11%。
中信证券首席经济学家明明近期认为,从历史数据看,银行理财公司有在下半年冲量的惯例,其中国有行旗下理财公司最为明显。预计在国有行带动下,2024年下半年理财规模有望重新站上31万亿元的历史高位。
有业内人士认为,上市公司因理财收益下降或爆雷事件常有发生,在购买理财产品时应该谨慎,一方面尽量选择低风险理财产品进行投资,另一方面也要避免影响到主营业务发展。
作者|遥远
编辑|Ann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