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丨思索技术IPO申报仅29天即撤回 券商投行应坚持项目质量把关前移

每经评论员 王砚丹

A股龙年开门红,自2月5日见底2635点之后,上证指数最高反弹已近400点。但二级市场的火爆与一级市场的冰冷形成鲜明对比。一方面,沪深北三大交易所龙年以来IPO市场零上会、零受理;另一方面,不少公司选择撤回IPO材料。

3月2日,思索技术及其保荐人五矿证券申请撤回创业板发行上市申请文件,从获交易所受理到申请撤回,仅短短29天,创造了全面注册制实施后最快撤回纪录。若是算上春节前的撤单数量,2024年以来已有超过50家企业撤回IPO申请。

如此众多企业撤回IPO申请,从大环境来看,是去年8月证监会表态“阶段性收紧IPO”“统筹一二级市场平衡”的必然结果,但更说明近年来监管风暴下,对拟上市公司严把入口关正在慢慢取得效果。

2015年至2022年,A股掀起一波上市狂潮,上市公司数量从不足3000家飙升至超过5000家,同时也创造出不少暴富神话。尤其是相关大股东,一旦上市成功,立马身价百倍。在巨大利益诱惑下,一些压根不符合上市条件的企业抱着侥幸心理,通过精心包装“带病闯关”。

从今年以来撤回IPO申请的情况来看,不少公司的确存在一些令市场诟病或心存疑惑的重大问题。如29天就撤回材料的思索技术,就有媒体质疑其“规模虽然与同行有不小差距,但毛利率却显著高于同行”“净资产只不过3.3亿元,却抛出了4.6亿元的融资计划”。

撤回IPO材料当然不能说企业一定有问题。如中国航油主板IPO撤单,就被解读为“逆周期调节背景下,部分募资金额较高的国资项目主动撤回”。但实际上,正是因为有存在重大问题或缺陷的投机者存在,才扰乱了资本市场正常秩序。一方面,它们劣币驱逐良币,挤占了符合上市条件且亟需资金的企业正常获取上市资格、进行融资发展的机会;另一方面,它们为二级市场中小投资者埋下了“地雷”,是中小投资者对市场缺乏信心的始作俑者。

相信在本轮IPO常态化撤回中,一些不符合上市条件或具备重大缺陷的公司正在被清理出拟上市公司队伍。但另一方面,从源头提升上市公司质量,尚需监管、中介机构等各方共同努力。尤其是券商投行,应通过严把项目质量关、强化风控、完善体系建设等积极作为,切实落实资本市场“看门人”责任。更重要的是,券商投行应坚持项目质量把关前移,在项目承揽过程中就应谨慎评估风险。对重大风险无法化解或需要付出重大代价的项目,应考虑放弃,而非心存侥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