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严把IPO入口 将更考验投行保荐人判断力

每经评论员 胥帅

近日,证监会党委书记、主席吴清主持召开党委扩大会议,提到要依法从严监管市场,抓紧谋划严把IPO入口关、加强上市公司和证券基金期货机构监管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健全监管执法制度机制,强化监管问责,坚决打击财务造假、欺诈发行、操纵市场、内幕交易等违法违规行为,切实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

值得注意的是,近段时间以来,监管已多次提及严把IPO入口关,在此背景之下,谁可能撞上“枪口”不得而知。但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在目前尚未出现新受理IPO企业的“空档期”,也为投行腾出一个项目筛选期,以便对自己保荐的企业更加严之又严、优中选优。

监管近期表态指出严把IPO入口关的方向,将侧重点放在持续经营能力,精准执行产业政策,整治信息披露中的过度包装、“伪创新”等问题。

这类问题或多或少已经出现在过往的IPO案例当中。比如,有些企业上市首年就出现业绩“变脸”,极端者还被“*ST”;有些企业现有产能不饱和,还募资扩产,新的募投项目迟迟不推进;有企业招股书用千篇一律的公文形式,利用第三方报告大吹特吹所属行业趋势及产品的行业地位;还有企业招股书动辄搬出生僻概念,简单业务复杂表达,以突出创新能力。即便最后问题暴露,但企业上市成功,新股增发完成,不达预期的后果则由广大投资者买单。

过往,保荐IPO项目的重点放在财务瑕疵、企业内控问题。随着对严把IPO入口关的强调,项目的重点范围将不局限于财务问题,还涉及到产业趋势等企业经营能力问题。因此,投行保荐人也要有企业家一样的眼光,强化对未来预期的判断力。

笔者认为,中介机构判断力的一大考验是IPO周期与产业周期的均衡适配。按照现有的周期理论,大的产业周期分为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通过IPO直接融资,处于成长期企业借资本获得“乘数效应”,快速成长为具有竞争力的中大型企业。成长期到成熟期的这段周期,企业能为投资者给予最优回报。然而,IPO从申报到最后获批上市,中间会有一段时间周期。不能保证周期适配会完美发生。二者在周期内发生错配,可能会让企业错过最佳上市窗口。这就需要保荐人对周期适配要有更精准的判断,特别是企业现在所处的产业周期节点。同时,对产品未来发展拥有更加敏锐的判断,能在更长时间经历市场的“捶打”。

保荐人未来将更倾向于扮演企业经理的角色,尽管在过去并没有过多强调这一能力。翻查已上市企业,特别是周期属性更强的有色行业,部分现任董事长或者总经理就具有投行从业背景,曾担任过上市公司再融资或者IPO的保荐人。

强化IPO“申报即担责”后,一些积极变化已然凸显,保荐人对已申报项目变得更加慎重。不过,市场人士仍然期待出现新的申报材料,能为市场“打个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