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经热评|ST板块迎跌停潮 上市公司须重视内控问题
每经评论员 王郁彪
5月6日,ST板块迎跌停潮,近70只个股跌停。截至当日收盘,A股跌幅榜前十中,ST概念占据7个。其中,ST聆达、*ST银江、ST先锋、*ST巴安、*ST开元等深跌20%。
iFinD数据显示,5月6日至少有40家上市公司变更股票简称。4月30日,这些公司集中宣布停牌,提示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或其他风险警示,因各种风险问题将被“戴帽”。被实施退市风险警示的部分股票还被“带星”,以示警示。
被实施风险警示的原因中,内控问题成为“重灾区”,其中不乏永悦科技、中润资源、长江健康、英飞拓等昔日热门个股。
4月30日,沪深交易所发布了《股票发行上市审核规则》的修订稿,新增了三种规范类退市情形,其中涉及对内控问题的监管,将资金占用、内控审计意见、控制权长期无序争夺等纳入规范类退市情形,增强规范运作的强约束。
交易所表示,将对“壳”公司重大资产重组进行精细化监管,从严监管因缺乏持续经营能力进而触及收入利润指标被“退市风险警示”(*ST)的公司、濒临交易类退市指标的公司筹划重大资产重组,严防违规“保壳”“炒壳”;对其他*ST、ST等公司重大资产重组提高现场检查覆盖面,切实把好标的资产质量关。
内控制度是上市公司质量的根本,对推动上市公司强化内控建设,对防范化解风险、提升上市公司治理水平、提高上市公司质量具有重要意义。监管部门对上市公司内控的监管,一直也都是非常严格的。
笔者认为,上市公司必须高度重视内控问题,提升内控的有效性,不要让内控“失控”“失效”。内控系统环节众多,一环出问题,环环出问题,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最终影响上市公司健康发展,以及资本市场整体平稳运行。同时,内控问题也应是投资者密切关注的重要风险因素。
内控失效问题主要表现为信息披露存在缺陷,导致内控失效,影响上市公司正常业务的开展;对“关键少数”缺乏有效监督,导致大股东和上市公司之间的“独立性”形同虚设;管理不到位,未能建立有效的企业管理制度。
笔者认为,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想要做好内控,首先是要加强风险管理与内控体系建设,在制度层面保障公司规范运作。其次是在内部建立有效的制衡机制,强化相互间的制约与监督。最后是重视信息披露工作,内控问题一旦发生,要及时披露,并立即采取相应整改措施,降低经营风险等。
此外,强监管是构建良性资本市场生态的重要基础,提升上市公司内控质量,更是一项系统性工程,需要多方共同发力推动,督促上市公司完善内控体系,为资本市场的平稳运行和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