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军曾在台部署可搭载核弹的屠牛士飞弹

美国海军查菲号驱逐舰(USS Chafee,DDG-90)成功试射战斧5型巡弋飞弹。(图/美国海军)

巡弋飞弹始祖是二战时期纳粹德国发明的V-1火箭。它的外型像是个火箭推进的小飞机,飞行距离250公里,足以跨过英吉利海峡。二战期间,纳粹从荷兰、法国海岸,向着英国发射大量的V-1火箭,总数约1万枚,其中2600枚击中伦敦,造成约2万人伤亡。不过,比起能够飞入太空,再极高速返回的V-2弹道飞弹,V-1巡弋飞弹相对容易拦截,二战结束后美国其实不太重视巡弋飞弹的研发。比如1961年,美国战后第一代巡弋飞弹-蛇鲨(SM-62 Snark)只服役半年就逐步退役,因为也在同一年,泰坦1型洲际飞弹服役,在当年弹道飞弹是无法被拦截的,这当然使军方更愿意投资在弹道飞弹的研发上。

SM-62 蛇鲨飞弹,体积相当巨大,以现在眼光来看,它更像喷射式无人飞机。(图/美国国会图书馆)

1962年发生「古巴危机」,差点发生核子大战,美苏两强决定透过谈判,限制核武器总数,但两强都有私心,所以他们将核子武器分成「战略性」与「战术性」,需要裁减的是无法拦截、毁灭性过强的战略核武,至于可拦截、小当量的战术型核武则没有严格限制,其中巡弋飞弹就属于战术核武,这给了发展的空间。于是美国推出了第2代巡弋飞弹:屠牛士飞弹(MGM-1 Matador),它采用无线电导引能力,无法精确炸射,圆周误差达到1000公尺,但是其弹头是5万吨TNT当量的战略核武,炸不准也无所谓,重点是战略吓阻效果。屠牛式飞弹生产量达到1200枚,只部署在冷战最前线国家,包括西德、韩国,以及中华民国。

在冷战期间,蒋中正总统争取到美国在台湾部署屠牛士飞弹,包括台中清泉岗基地、台南空军基地都有。(图/Twitter)

不过,越战的经验教训,使美国认清「即使是战术核武,威力仍然过于巨大」的现实,上千枚的屠牛士飞弹根本派不上用场;另一方面,在1972年,为了炸毁北越重要的清化大桥,它的坚固令美军惊讶,好几架战斗机还在轰炸过程遭到击落,美军发觉自己的武器库中还缺少了一种远程、精准、破坏力够的飞弹。为了填补这一缺口,「第3代巡弋飞弹」计划提出,在经过几轮角逐,美国空军选择了波音公司的AGM-86「空射巡弋飞弹」(CALCM),而美国海军则选定通用动力的BGM-109「战斧巡弋飞弹」(Tomahawk)。

第3代巡弋飞弹是真正实用化的巡弋飞弹,其最大的特点在「精准」,不管是空军的AGM-86或海军的BGM-109,它们都采用多重式复合寻标系统,包括任务地图、地貌识别、主动雷达搜寻与GPS定位,圆周误差率约在10公尺内;同时,为了降低被拦截的机率,它们的飞行高度仅离地表30至50公尺,大约是10层公寓楼的高度,以躲避敌方雷达的探测。至于威力,虽然它们仍然可以安装核子弹道,但是第3代巡弋飞弹的重点是传统弹头,可携带空爆弹、联合子母弹、建物破坏弹等多种弹头,可以一枚击断桥梁,或是混凝土碉堡。

美国空军的AGM-86C空射巡弋飞弹,首次实战于1991年的伊拉克战争。但由于海军的战斧飞弹的名气太大,使得有些书籍误将AGM-85C说成战斧飞弹。(图/美国空军)

在1991年第一次伊拉克战争期间,美国空军B-52轰炸机发射了35枚AGM-86C空射巡弋飞弹,打击伊拉克各地机场;但是美国海军的各式战舰与潜舰则发射288枚BGM-109、UGM-109战斧巡弋飞弹,战果更为丰富,甚至一谈到巡弋飞弹,人们直觉联想到「战斧」。之后每一次的国际冲突战,包括科索沃战争、第二次伊拉克战争、阿富汗反恐战争、叙利亚反恐战争等等,美军都发射了大量的战斧巡弋飞弹去打击重要陆上目标。

巡弋飞弹目前实战纪录都是打击陆地目标,其实理论上,巡弋飞弹也能打击军舰,做为巨大威力的反舰飞弹,这一点早在战斧飞弹研发初期就被设计过,但是美国很长一段时间对此不重视,因为没有强大的海上威胁。直到中国大陆的海上力量崛起后,并且宣称要「从绿水海军走向蓝水海军」,也就是突破第一岛链的封锁,使美国重新评估中国大陆的海军实力。

美国智库在沙盘推演中发现,万一与中国大陆海军舰队开战,他们的海军实力足以击沉数艘美国航空母舰,而美军的有效反击之道,就是数量够多的长程反舰武器,有些从岸基美军基地发射,这样可以避免军舰被击沉的风险。于是2021年,战斧飞弹Block VA型增加了打击海上移动目标的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