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上萬兒少受虐約20死 專家促建重案組補救
卫福部统计,二○一九年至二○二三年间,全台年均一万一千名至一万两千名儿少受虐,每年约有廿名未成年人在家内受虐致死。示意图,非当事人。本报资料照片
剀剀遭保母姊妹凌虐而死案引发各界关注,但这不是单一个案,过去五年,台湾每年平均约有廿名未成年人在家内受虐致死,上万名儿少受虐,社会各角落的儿虐案件常让人看得怵目惊心,照顾者的身心状况值得重视外,专家建议应加强前端预防。让每一个跟儿童接触的机构都能够发挥雷达功能,落实早期发现、辨识及投入的效能。
根据卫福部统计,二○一九年至二○二三年间,全台年均达一万一千名至一万两千名儿童及少年受虐,每年约有廿名未成年人在家内受虐致死。
高社经家庭 也有儿虐
卫福部去年统计儿童施虐案件主因,施虐者负面情绪特质、经济因素、亲密关系失调等仍为主因,其中十三名儿童是因遭虐重伤或照顾疏忽致死。但儿虐事件并非仅发生在经济困顿家庭,高知识水平、高社经的小康之家,也会出现儿虐案。统计分析也发现,儿虐受害中女性多于男性,年龄愈小,死亡案例相对较多。
儿虐死亡案件外,去年一名三个月大的婴儿疑遭生父数次跌摔,眼部、耳后及胸口均有受伤,医院收治后,发现婴儿的眼部及视网膜受伤,亟须动手术,将来有弱视,甚至失明。医院通报检警单位调查,查出婴儿身上有不正常伤势,台北地检署调查后,依涉犯刑法之凌虐儿童妨害身心发展致重伤等罪嫌,起诉担任主要照顾者的生父。
家内发生 责任难厘清
「孩子不会说话。」法界人士说,儿童及少年因年幼、没机会说、不会说,甚至无法说,再加上儿童虐待事件经常发生在家内,这类型的处所少有监视器,增加厘清事件始末及责任归属的难度。
近年儿少受虐人数 制表/房荷庭
还原案件办案大挑战
曾承办儿虐案件的执法人员指出,儿虐案件通常是一个长期性且持续性的历程,经常累积至某一个时间点才爆发,如何完整还原案件经过,是一大挑战。
世界卫生组织对「儿童虐待」的定义为,十八岁以下儿童遭受虐待及忽视,包含在责任、信任或权力关系下各种身体和(或)情绪虐待、性虐待、忽视、疏忽、经济及其他剥削,造成儿童健康、生存、发展或尊严实际或潜在性伤害。
补救不能只推给社工
卫福部将儿少保护案件受虐类型化,按数量从多到少排序,分别为:身体虐待、性侵害、疏忽及精神虐待等四类。儿虐案件因具隐蔽性,卫福部统计,若是六岁以下的儿童在家内受虐,通常外人无法察觉。孩童年幼、难发声,施虐者说法与事实未必相符,案件经医院通报后,检警单位抽丝剥茧,才能还原年幼的生命是如何走到人生尽头。
国立台湾大学社会工作学系退休教授刘淑琼说,发生儿虐必须赶快补救,建构一个精锐有经验的重案组。
剀剀案因社工被诉,刘淑琼说:「社工比任何人都不希望儿童再次受虐甚至死亡,因为那是他负责的案子。」若不断打击社工,社工心灰意冷离职,经常是最资浅的社工在处理最复杂的问题,案件永远漏接,外界责难又不给装备,离职潮再起,留下来的人千疮百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