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灵魂的植树节

(图/本报系资料照)

3月12日是植树节。蔡英文总统在卸任前的最后一次「中枢植树活动」,回到曾任教的政治大学,与政大实小学生们一起种下青刚栎、杜英、猪脚楠(红楠)、森氏红淡比、豆梨、四照花、台湾三角枫等台湾原生树种。然后呢?没有然后了。

即使总统幕僚,灿笔生花,为总统准备好一篇接轨国际、强调国内政策,四平八稳的讲稿。

即使总统慷慨激昂的宣示政府将会积极造林,持续推动森林碳汇工作,强化森林碳汇量,达到净零排放目标等高远口号,仍然无法回答,年复一年,没有灵魂的「中枢植树活动」,到底有什么意义,可以带来什么改变。

植树节是我国第一个环境节日,民国19年政府将国父逝世纪念日定为植树节。植树节是经济结合环境,期望永续发展的节日。纪念的是国父孙中山先生,与其《建国方略》中所特别强调的造林与社会民生福祉间的连结。

树木与环境经济社会的连结,应该是最亲民、最容易想像的,但我们很少讨论树木与人民之间的关系。视树木为「物」,即便是总统种的树,若干年后,也可能垂朽枯死、无人闻问。

这是台湾,或很多其他国家的普遍情况,对公务系统来说,树木可能连「物」都不如,甚至称不上是「财产」,连造册、编号都没有,更像是消耗品,点缀城市绿意的消耗品。但,一定只能如此吗?事实上,树木可以成为引导环境价值转变的关键,植树节不只是种树,更要尊重、爱惜树木等自然资源,甚至立法承认树木的权利。

例如中央的森林法已经有「树木保护专章」,要求开发过程必须保护被列管的老树,而地方政府虽有不同的作法,但进一步透过「树权自治条例」承认并保障集体树木的权利,包括都市规划中保留给树木的空间、放宽受保护树木的认定标准,树穴的设计如何让树木有足够空间可以在未来成长,修剪维护上如何让树木能够自然生长,以及移植与砍伐之前的必要审议流程,甚至树木受损之救济等等。

此外,城市的树木也可考虑有个别的权利,除在森林法树保专章、现有树木保护条例基础上,承认个别受保护树木的权利,深化尊重树木生命的价值观,赋予地方环境团体、学校及被认可的单位,代表树木并得主张权利的地位,协助政府巩固树木的生命以及城市的景观,真正做到人与树木共生的城市新气象。

赋予树木一定的权利,是一场为树木寻找深层价值,重新定位树木与城市的奋斗之旅,这是植树节可以让树木拥有生命力的意义所在,也是气候时代下,确保树木价值的可行作法,值得未来的总统与各级政府参酌努力。

(作者为环境品质文教基金会董事长、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