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中經濟戰 川普回任的一等大事
图为2019年日本G20峰会,时任美国总统川普(左)和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右)在双边会晤中握手。(美联社)
声言向中国征收60%关税的川普,5日赢得大选,隔了三天,中国8日即宣布,未来五年,将为地方政府发行10兆人民币(1.4兆美元)公债,用来化解地方政府的债务。市场原预期,新措施会向陷入困难的家庭发放纾困金,但是希望落空。高盛指出,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高达60兆人民币(8.6兆美元),其中五分之一属于「隐藏性危险」的债务,公债就是用来清除这些债务。「经济学人」说,北京可能还有大规模的刺激经济计划,只等川普出手征税时才会用。
川普的第一任开始于2017年,一年后才对中国发动贸易战;现在的「第二次贸易战」,估计将于明年下半年上演。川普明年1月20日就职,他将会推行什么政策?舆论都说难以预测,但根据他「美国优先」和「让美国强大」的主张,向中国大征关税势在必行。因为川普想做「政治强人」,向来羡慕习近平和普亭;既然以「强人」和「强国」为目标,则挑战「第二大经济体」和「美国的最大威胁」,就成为理所当然。减税和关税是川普两项最重要的政策,而向中国征税60%,则是他关税政策的核心。
是否一定是60%?2018年初,川普发动贸易战时,只是向钢铝征3%,但后来关税率却不断上升,10%、20%,到2019年底时,税率已上升至25%;因此就算明年开始时税率不是60%,但最后仍很有可能上升至60%。专家指出,川普要向所有出现贸易逆差的国家征关税,目的就是美国与所有国家都不再有贸易逆差。
「牛津经济」研究显示,要中国对美贸易不再出现逆差,平均征税率是61%;中国2023年对美的贸易顺差为2800亿(2018年4190亿),数额仍然巨大。为了达至「零逆差」,川普曾说要对所有进口产品一律征收20%关税。川普的「美国优先」,就是不让其他国家占美国的便宜。60%只是一个平均数,个别产品的征收率会有所不同,例如中国手机征35%,玩具70%,汽车的税率更高,100%、甚至200%。
2018年第一次贸易战时,疫情还未爆发,中国经济仍然很稳健,因此有能力与华府对抗,并坚持谈判,直至2019年5月谈判正式破裂。当时美国要求中国进行「结构性的经济改革」,例如取消政府给企业的补贴、以及不再强迫技术转移等。谈判于2020年1月结束,达成所谓的「第一阶段协议」,写明中国须购买2000亿元美国产品(主要是大豆),但不久疫情爆发,协议不了了之,中国由始至终都没有履行协议规定。四年前的协议和结构性改革,可能成为明年谈判的起点。
值得注意的是,这次川普发动的,可能不只是贸易战,而是范围更广的「经济战」。例如征税产品包括电动车、电池和太阳能电板等,这些都是习政府近年推动的高质科技工业,由于是政府推动,企业一窝蜂投入,结果是造成「生产过剩」,产量超过全球所需,生产过剩也成为中国内部的经济大问题,因为投入的企业多,造成互相竞争,还不断减价,使利润进一步下降,大量企业因此被淘汰,变成经济问题。向中国征收巨额关税,加速在华外企的脱钩和去风险,还会导致外资加速从中国撤走。所有这些问题,结合在一起,就形成新的经济战。
中国2022年底结束「三年清零」,但经济一直无法恢复;政府去年暑假,开始说要救经济,但救了一年半,经济仍疲不能兴。今年暑假召开的六中全会上,政府计划,推出更多救经济的措施;9月底,政府推出一轮刺激经济措施,股市一度火热向上。但舆论很快发现,中国政府因经济减速而受到政治挑战,一连串的「救经济」措施,只是摆出救经济的姿态,其实意在寻求政治生存。在这种困难的情况下,中国再面临川普巨额关税的冲击,前途只会更凶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