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谣之父叹 台连音乐都分颜色

被誉为台湾民谣之父的原住民歌手胡德夫在北京接受本报专访。(记者陈君硕摄)

「台湾连音乐都在分颜色!」被誉为台湾民谣之父的原住民歌手胡德夫,在北京接受本报专访时感慨,音乐是两岸交流中最柔软的一座桥,在桥上应该相互温暖,而非怒目而视,即将在北京开唱的他,会带来经典歌曲〈美丽岛〉;他强调这是一首描写大地美丽的歌,绝对不属于特定政党,对于台湾部分人士贴给他的政治标签,他选择淡然面对;他认为,当一个人没有了祖先和信仰,也就很难与他们沟通。

溽暑的北京夜晚,迎来一场滂沱大雨,但丝毫没有浇熄听众们的热情,胡德夫近日在北京的书店举行一场「山谷再呼唤」分享会,台下座无虚席,多数是年轻面孔,还有学子在提问及会后签书时,多次以90度鞠躬,向胡德夫致敬。

神没忘本 人怎能忘本

胡德夫1950年出生于台东卑南部落,1970年代与杨弦、李双泽发起民歌运动,启蒙了整个华语流行乐坛,获奖无数,如〈匆匆〉、〈太平洋的风〉、〈牛背上的小孩〉都脍炙人口,传唱两岸,他的音乐充满浓重的土地气息和悲天悯人的情怀,加上沧桑的歌喉,使得歌曲呈现独特的悲壮和苍凉感。

胡德夫近日接受本报专访表示,看到台湾老是陷入意识形态之争,让他感触很多,明明祖先都从这里(大陆)来,还要骂这里的人,「仇视他干嘛?每年妈祖遶境都会回到湄洲,神都没有忘本,人怎么能忘本?」

他透露,2016年他曾唱一首歌曲〈撕裂〉,就是有感于政治纷扰造成台湾社会内耗,人们忙着撕裂彼此,但如此内斗结果是社会停滞沉沦,他希望能借此歌曲引发反思,共同怀念曾经「架桥」而非撕裂的时代。

胡德夫现在除了创作音乐也出书,从大自然与心灵层面出发,他认为,这过程就像是为两岸搭一座桥,每个音符每个文字,都是桥上的一个钉子或一块板子,在桥上双方应该相互温暖,不要怒目而视。

用歌声搭好两岸的桥

不久前,胡德夫将唐诗《回乡偶书》与自己的〈牛背上的小孩〉歌曲相结合,在大陆节目演唱,让现场为之动容,他认为诗就是一种歌,传达了最真实的情感,两岸语言文字相通,文化艺术相互影响更是自然不过的现象,他乐见大陆传唱着他赞颂大地及抒发真情的诗歌,也坚信两岸在文化上的深厚连结,不是上位者要切割就可以做到。

胡德夫8月2日将在北京开唱,其中也包括经典歌曲〈美丽岛〉,他强调,这首歌并非为民进党而写,初衷是赞颂大地的美丽,以及人民的伟大,「不属于哪个政党、派别,这是大家的歌」。

已年届从心所欲之年,对于台湾网上对他的谩骂攻击,他淡然处之,认为没必要与一群选择忘记祖先的人沟通。对胡德夫而言,人生的字典没有「息」字,他还想走遍山谷的每个角落,继续写书、唱歌,搭好两岸的桥,「没有别的更大的志向,就是一直唱到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