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趣评2024高考作文:建议考生不看各路评析,不迷信专家看法

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试题共6道。其中教育部教育考试院命制的语文作文试题共3道:全国甲卷“真正的相遇”、新课标I卷“答案与问题”、新课标II卷“抵达未知之境”。

部分省市自命题3道:北京卷要求结合材料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或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天津卷要求结合对关于“被定义”与“自定义”的材料的思考与感悟写一篇文章;上海卷要求结合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每年的高考作文都会引起全民大讨论,专家们也下场点评或写同题作文。

上海市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复旦大学附属中学语文教研组长王希明建议考生关闭朋友圈,不上网,考完一门算一门。他说:“对于这样的热点,必然是大量的自媒体、官媒都会出评析的,这个无法避免。毕竟语文一考完,就连教育部教育考试院自己都出了作文评析。”

王希明建议考生,最好的做法就是无视,不要点开各路专家的作文评析,谁的分析都别信,都跟考生一点关系都没有。那是给焦虑的家长看的,给好学的后辈看的,给广大群众看的。如果实在好奇,可以在全部科目都考完后再看。

“不要迷信专家的看法。所有的专家评析都是个人的意见,这些意见自然各有道理。但是高考的阅卷标准是否和专家们说的一样,是值得怀疑的。何况通常专家们自己意见就不一致,你听谁的好呢?经常是徒增烦恼罢了。”王希明说。

2024年的6道高考作文题,哪家高考作文最友善呢?王希明给出了他的点评。

全国甲卷

每个人都要学习与他人相处。有时,我们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实,坦诚交流才有可能迎来真正的相遇。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简析:

“与他人相处”是情境,“应该坦诚交流”是规定的论点,“真正的相遇”是可期待的结果。注意对立面不是笼统而言的“不坦诚交流”,而是方向确定的“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文章的主要内容应为坦诚交流对与人相处的意义,另一面就是为避免冲突而不愿表达自己的想法的不可取之处。

难度不大,比较友善。

新课标I卷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

简析:

这个题目应该在很多人的意料之中。“能很快得到答案”是作为客观事实给出的,没有讨论余地。需要讨论的是,“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让需要解决的问题变少了还是变多了?这里应明确给出回答,并给出自己的理由。

难度不大,比较友善。

新课标II卷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I提到,长久以来,人们只能看到月球固定朝向地球的一面,“嫦娥四号”探月任务揭开了月背的神秘面纱;随着“天问一号”飞离地球,航天人的目光又投向遥远的深空……正如人类的太空之旅,我们每个人也都在不断抵达未知之境。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

简析:

“太空之旅”只是一个例子,不能不提这个,又不能只提这个。核心在于“不断抵达未知之境”的探索精神。这种探索精神的本质、意义、实现途径等才是重点。“我们每个人”提醒考生要立足个体,不能跳过个体直接讨论民族国家乃至全人类。

难度不大,比较友善。

北京卷

(1)几千年来,古老的经典常读常新,杰出的思想常用常新,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亘古常新……很多事物,在时间的淬炼中,愈显活力和价值。请以“历久弥新”为题目,写一篇议论文。

简析:

题目、关键词、对关键词的解释都给出了。要注意“很多事物”可能会让很多考生一一列举,假如没有分类处理的意识和思辨的意识,就会写得比较浅。

审题难度很小,非常友善,但是要想写得非常出彩其实不容易。

(2)个人成长需要打开视野,人际交往需要打开心扉,科技创新需要打开思路……打开,发现新的自己;打开,带来新的气象。每一次“打开”,都有一段故事。请以“打开”为题目,写一篇记叙文。

简析:

北京卷很好的地方在于给了爱好文学的同学写记叙文的自由。专门有一道作文题明确规定写记叙文,这也给统一阅卷评分提供了方便。作文的等第从比较中来,谁都知道几乎清一色的议论文中夹几篇记叙文,这几篇是很难判定等第的。实际上,就算是规定“文体不限”,考生一般也只敢写议论文。所以“文体不限”不如直接规定文体,不同文体各自出题。

这个题目给出的“个人成长”“人际交往”,提示考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写,如果要写宏大命题,可以写“科技创新”,省略号说明写别的方面也没问题。

相当友善。

天津卷

在缤纷的世界中,无论是个人、群体还是国家,都会面对别人对我们的定义。我们要认真对待“被定义”,明辨是非,去芜存真,为自己的提升助力;也要勇于通过“自定义”来塑造自我,彰显风华,用自己的方式前进。

以上材料能引发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结合你的体验和感悟,写一篇文章。

简析:

“我们”可以是个体,可以是群体,可以是国家(其实群体和国家有交叉)。“被定义”的利弊以及如何面对是重点。至于如何面对,材料中已经规定好了,只需要展开就行。

改一下,就变成了上海卷的风格:生活中,无论是个人还是群体,都会面对别人对我们的定义。请写一篇文章,谈谈对此的认识。

天津卷因为给的支撑足够多,就非常好写,不过相应地,思辨的余地就会变小。

上海卷

生活中,人们常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对“认可度”的认识和思考。

简析:

上海卷字数最少,思辨余地反倒最大。认可度,是主观的还是客观的?有没有标准?是社交中的还是科研中的?是对人的还是对物的、对事的?假如是对人的,是对个体的还是对群体的?……“用认可度判别事物,区分高下”的合理性以及弊端是什么?怎样合理使用“认可度”来判别事物?其实相当烧脑。如果只是抓住这个概念绕来绕去,很容易写得空洞玄虚。

不过文章主要写什么,大家都很清楚,基本不会离题,放在历年的题目中考虑,不算是难的。

题目比较友善,但是并不简单。

王希明最后总结说:今年的题目全都不怪不偏,普遍带点思辨色彩,都很友善。

“至于哪个最友善?这个很难说。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来说,需求不同。我个人喜欢北京卷的分文体给选择的出题方法。”王希明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