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中国有望在2026年实现正循环

北京商报讯(记者 岳品瑜 董晗萱)"到2026年,中国经济有望走向成熟,实现正向循环。"在北大国发院主办的中国经济观察报告会上,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预测。从老百姓的民生改善到地方政府良性运转,再到对于资产价格、物价的预期转变,是一个长约2-3年的持久战。

何以作出这样的判断?邢自强首先指出,从国际角度看,全球经济形势充满不确定性。特别是特朗普2.0时代的三大政纲——对外加征关税、对内减税和严控移民,将继续影响全球经济格局。

不过与"1.0"相比,美国现在面临的是高通胀、高财政赤字、经济处于周期尾部的形势,财政可持续性引发担忧。因此,此番对华关税政策等对中国经济、企业投资和出口信心的影响相比特朗普首轮任期,会更加温和。这背后原因包括,中国企业本身的多元化减少了对美国市场的直接依赖;中国产业链的升级,通过向附加值更高的行业迈进部分抵消了关税的影响。

在中美博弈的背景下,作为政策的"转折点",邢自强对于"924"一揽子增量政策的出台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认为,中国政府的一揽子政策,特别是地方政府化债方案,打破了过去几年的债务僵局,为经济复苏铺平了道路。预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确定明年的财政和货币政策基调,财政赤字率的上调将是重要的正面信号。

在邢自强看来,中国经济回到正向循环,应有着从重组债务、刺激增量到稳定信心的"三部曲"。重组债务是解决地方政府的隐形价格和房地产债务问题;刺激增量即是刺激消费;改革以稳定信心,是使民营企业家和地方政府的积极性得到正向激励,即呼唤"真金白银"的落地。目前,三部曲第一步——化债已迈出扎实的一步,距离回到正向循环已至约40%。

与此同时,市场需要打破三大思维定势:财政赤字率的约束、投资与消费的平衡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对道德风险的担忧)。财政是否应量入为出、采取谨慎态度?财政发力是用于继续投资基础建设和产能改造,还是转向用于刺激消费和社保福利?社会保障福利程度的提高,是否会带来"养懒人"?在邢自强看来,不管是从国际经验还是国内现状出发,上述三层思维定势都应被突破。而在这一条路上,我们已经有了不少积极信号,看到了一些曙光。

也正因市场已经有了打破思维定势的意识与初步探索,叠加即将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更多增量政策出台,邢自强认为,经历认知深化、艰难探索,到2026年我国将彻底回到正循环。

值得注意的是,中国长期经济仍依赖新质生产力的进步,这与短期需要采取更大财政刺激和改革力度打破物价低迷并无矛盾。邢自强指出,新质生产力和创新需要系统性解决研发硬科技方面的困惑,同时满足底层下游强烈消费需求,形成良好物价环境。中国在AI应用、机器人技术和绿色能源转型等领域具有结构性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