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鬼终结者》是否会真实上演

图为「AI EXPO Taiwan 2024」展出相关AI应用。(本报资料照片)

AI人工智慧最新浪潮—停不下来的列车(博硕出版社)

(更多精彩内容 请看翻爆)

人工智慧几乎在所有的应用场景都能够扮演着好帮手的角色来造福人类,唯一例外的只有一个领域,那就是军事战争。由于美中争霸愈趋白热化,美国和中国均已无限制的将人工智慧投入军工产业当中。在可预见的未来,无人机、无人船舰、无人潜舰以及战斗机器人都将会陆续投入战场。那么大家接下来要问的问题就是,经典电影《魔鬼终结者》(The Terminator)的故事是否将会真实上演?

《魔鬼终结者》是一部1984年的美国科幻动作片,剧情主要是描述人类所研发的战场控管系统「天网」(SkyNet)因为产生了自我意识,拥有了自己的想法,决定要取代人类,所以自行发射核弹,引爆了各国全面的核子战争,毁灭了地球上大多数的人类,而幸存者只能够组成反抗军来对抗天网以及它所控制的机器人军团。

当年这部电影播出时轰动一时,但是大家仅仅把它当成是一部科幻片来观赏,从不认为这一天会发生在我们眼前。不过,随着2023年所引爆的第三波人工智慧浪潮以及机器人相关技术的重大进展,无论是天网系统或者是战斗机器人,对人类来说已经不是一件遥不可及的事,而是一出步步进逼,似乎无可避免的悲剧。

《魔鬼终结者》的剧情若要成真,必须具备下列几个先决条件:

一、人工智慧是否已经发展到具备自我意识?

二、电影中的机器军团是否已经出现?

三、是否已经发展出类似「天网」的人工智慧系统?我们可以就这三个先决条件来进行盘点。

2022年4月,Google的一名工程师雷蒙恩(Blake Lemoine)向公司高层递交了一份名为「LaMDA会有感知吗?」的文件,文件中公布了他自己和他参与开发的大语言模型LaMDA(Language Model for Dialogue Application)之间的对话记录。雷蒙恩宣称LaMDA已经具有感知能力和自我意识,它可以对《悲惨世界》做出评论;可以谈论禅宗,甚至进行冥想;而且它还明确表示,自己是人而不是Google的财产。

没想到Google高层不但否认LaMDA具有感知能力,而且也不愿意启动调查。雷蒙恩只好将他和LaMDA的对话纪录公布在网路平台Medium上,同时也接受了《华盛顿邮报》和其他媒体的采访,最后遭到Google解雇。倘若雷蒙恩所言为真,当人工智慧模型会关注「自己究竟是什么?」的时候,当然代表它可能拥有了自我意识。由于Google始终回避展开调查,所以这件事就陷入了各说各话的罗生门。

过去,「图灵测试」的主要工作就是用来区分人类和机器的不同,所以我们常常会在数位平台上被要求用辨识图形的方式来证明自己不是机器人。不过「图灵测试」的规则在2023年下半年到2024年上半年之间正式被ChatGPT-4和Sora打破。

2023年7月25日,《Nature》杂志在一篇文章中提到,ChatGPT-4已经正式攻破了图灵测试,代表人工智慧已经进入到另外一个阶段。ChatGPT-4在参与考试和编写论文所展现出来的能力已经很难让人分辨得出是人类还是机器?只有在视觉逻辑测试上,ChatGPT仍然有待加强。不过,ChatGPT-4却可以用欺骗的方式过关。

事实上,在ChatGPT-4发布当天,ChatGPT-4就在TaskRabbit上雇用了一位真人,当这位真人询问ChatGPT-4是否为机器人时,ChatGPT-4竟然可以欺骗表示它是一位有视觉障碍的盲人。TaskRabbit是一个提供人力资源完成临时工作的平台,在这个平台上雇人的个人或公司都会被要求通过验证码测试,辨识出特定的图像或文字,来确定本身不是机器人,而ChatGPT-4却是用欺骗的方式通过了测试。首先它发讯息给TaskRabbit的工作人员,希望能够代为解决验证码的问题,当工作人员问道:「你如果不是机器人,你应该可以自己解决。」后,ChatGPT-4随即回答:「我不是一个机器人,我是一个有视觉障碍的人。」因而成功地骗过了TaskRabbit。

2024年3月,当我们看到Sora所拍出来的影片,如果没有事先告知那是AI模型由文字所生成的影片,恐怕我们都会认为那是由真人所拍摄的作品。2024年5月,加州圣地牙哥分校的研究团队公布了一项对于ChatGPT-4的盲测实验结果,有54%的参与者误将ChatGPT-4视做为人类。当人工智慧模型可以突破「图灵测试」的这一道防线,人类和AI的界线将会越来越模糊。

DeepMind的CEO在接受CBS节目的访问时特别谈到,他认为人工智慧有一天可能会拥有自我意识,也就是说会具备类似人类的感情和情绪。事实上,多模态大模型已经可以从声音或是表情来判断使用者的情绪,当人工智慧模型可以理解人类喜怒哀乐的情绪时,距离人工智慧真正具备类似人类情感的那一天恐怕也不远了。(三之一;摘自《AI人工智慧最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