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奏三章──「这一代的旋律」余音未绝
杨蔚1964年撰写〈这一代的旋律〉专栏期间,在康定路联合报编辑部埋头写稿。(季季提供)
《皇冠》发行人平鑫涛,1965年5月9日为季季杨蔚举办鹭鸶潭婚礼。后左起:《皇冠》主编陈丽华、阿肥丘延亮、影评家康白、蒙韶;前左起:《皇冠》发行经理杨兆青、杨蔚、季季。(季季提供)
2007年11月17日,保留乐生疗养院运动期间,丘延亮(左)于乐生院蓬莱社主持「乐生文学周末」,邀请季季(右)主讲「麦田捕手与反叛年代」。(季季提供)
杨蔚《这一代的旋律》,介绍十位作曲家:丘延亮、侯俊庆、李泰祥、徐颂仁、郭芝苑、李如璋、张邦彦、陈茂萱、戴洪宣、许常惠;1965年7月由学生书局出版。(季季提供)
杨蔚〈这一代的绘画〉专栏结集《为现代画摇旗的》,1968年11月由仙人掌出版。(季季提供)
杨蔚的第一本小说集《跪向升起的月亮》,水牛出版社。(季季提供)
丘延亮,识其人者皆暱称阿肥。
我与他年龄相近,结识近六十年仍直来直往热情未减。他所经历的诸人众事,纷纭错落如山峰连绵,峰顶绿树枯枝杂陈,峰内土底则各有暗流蜿蜒。我所见所知已略述于《行走的树》第三章「阿肥家的客厅」第四章「音乐派与左派的变奏」;第八章「我家的文化革命」则意外续了一句:
「吾儿出生那天,阿肥和他女友王爱林又煮了一锅鲫鱼汤送到医院来,当场认了吾儿做干儿子;陈映真下班后也来探望,怀里抱着一纸袋的鸡蛋。……」
1.
时过五十余年,吾儿干爹奋力完成九十万字《台北之春──六十年代的章回人物志》。这套「肥书」出版后,我必得正襟危坐明察细读,才能确知我们当年行走的那个骚动的六十年代,还有多少隐于泥土之下蠕动不已的人与事。
这里先说我这个农村女子当年走进台北临沂街隶属于中央信托局的日式官舍后所知的一些惊人事迹。
首先,阿肥的父亲竟是「伟大领袖」蒋中正总统的亲家;这身分可是全国无二的!
阿肥父亲丘秉敏,祖籍广东梅州,远赴上海复旦大学就读机械工程系,毕业后留学德国攻读汉诺瓦大学博士且与教授的女儿私奔结婚;取得博士学位返国后,历任广州市交通局长,中山大学教授,交通部西南公路局副局长,中央信托局储运经理等要职。
阿肥说,在他父亲眼里,「蒋中正不过是个武夫」,根本反对与蒋家结亲。但他大姊如雪深爱蒋纬国,反对无效;蒋经国还曾奉父命偕蒋方良赴丘家提亲,最后只好勉强答应。
阿肥母亲邓丽楞,出自中国第一代海军将领邓世昌家族,热爱文学艺术,就读上海暨南大学时是郑振铎的学生,不时在南京路上参与抗日街头剧演出。一九三七年八一三淞沪战争后家道中落,她只得中断学业,带领弟妹逃往后方谋生。
丘秉敏与教授女儿返国任职广州期间,德籍妻子对中国人文饮食一直难以适应,遂决定离婚返德。他无法独力照顾一女二男,只得把如雪等长女长男送回梅州请母亲照顾,次男则送给在印尼经商的大哥领养。转至后方任职时,于贵阳再娶邓丽楞,育有阿肥等二男二女。
一家八口辗转到台湾安居后,阿肥母亲照顾六个孩子之余,还常在官舍举办各种讲座及文艺晚会,邀请家庭主妇和孩子们参与音乐戏剧演出,或观赏从美新处借来的电影。她自己也去学英文绘画,并送阿肥他们姊弟去学书法绘画弹琴;在家时则教他们缝扣子补衣服拆毛线织毛衣学做家事。
「我最享受的是窝在妈妈身边,和她一起读三十年代那些书,」阿肥说,「她是我认识的第一个左派。」
阿肥十五岁那年,妈妈癌症病逝。失去母亲的伤痛加上受不了填鸭式教育,尚在师大附中读高一即自动停学,逍遥游走于台大师大艺专等校,旁听哲学,人类学,音乐美术,也在台大陆续结识殷海光,王尚义,陈述孔,包奕明,以及来台学汉语的日本实习外交官等等怪杰;那些人都是「反蒋」的左派。他父亲管不了这个小儿子,每个月给他三百块零用金任他自由行走。
「我哥哥养的纯种狼狗,吃牛肉一个月也是三百块!」阿肥说,「我跟那只狗一样耶,干,每天回家看到牠我就踢牠一脚!」
他还曾向许常惠学作曲,参加乐团,十八岁与四个爱乐者在国际学舍发表各自创作的乐曲;《联合报》艺文记者杨蔚当时也到场观赏。两人结识后时相往还,他还带杨蔚去台大,陆续认识陈述孔,蒙韶,陈映真等「反蒋」的左派。陈映真读过杨蔚的小说,得知他抗战时曾遭枪伤,来台后又入狱十年,有一次对阿肥叹道:「人家可是真枪实弹干过的,是我们的大哥!」
一九六八年夏,「民主台湾联盟」案爆发,精神领袖陈映真首先被捕,阿肥这个「反蒋」的蒋纬国小舅子也难逃军法之网,判刑六年。
一九七一年秋,阿肥假释出狱,「痛改前非」努力经商。一九七九年赴芝加哥大学人类学研究所深造,一九九一年获博士学位。其后在港台各大学教人类学,门下许多弟子跟着他在社运路上反极权,至今仍积极为弱势族群发声呐喊。
2.
丘延亮的「肥书」,共分二十七章二百二十回;与杨蔚有关的则是73~76回。他以近两万字篇幅,夹叙夹议重现杨蔚在《联合报》「新艺」版撰写「这一代的旋律」专栏的前后事;我认识阿肥和杨蔚,也是从那个专栏开始的。
1964年11月22日,「这一代的旋律」在「新艺」版隆重登场。第一篇的标题〈两百磅的前卫派〉,报导的就是十九岁的丘延亮。
当时丘延亮也是乐团定音鼓手,已作了五首曲子。作品1号以华北民谣合唱送给念念不忘的母亲:
──歌乐「酸木瓜」──奉先慈为女声五部、短笛、低音大号、提琴、钢琴、锣、罄、引罄」。──
作品4号则送给深爱的女友王爱林:
──和歌二阙—奉吾爱(为女中音、男中音、横笛)──
杨蔚的文字简洁锐利,介绍阿肥画龙点睛,让他的自学博学特立独行名扬全台。「这一代的旋律」前后报导十个台湾作曲家,也使杨蔚之笔震惊艺文界。一九六五年七月,学生书局结集这十篇报导出版《这一代的旋律》,杨蔚并为每位作曲者选刊他们自选的重要曲谱附录于后。阿肥在73回〈六零年代窠臼中啼声初现的乐章〉曾为此写了感伤也感激的一段感言:
──我在一九六八年「远行」后,所有的曲谱皆不翼而飞,丧失了踪影。迄今唯一留下的就是《这一代的旋律》中选刊的两首音乐的曲谱。它们还起码可以取信于人,我确实是曾写过音乐,也发表过自己的作曲。阿弥陀佛,幸甚!幸甚!──
3.
从〈这一代的旋律〉专栏到《这一代的旋律》出书,我的感言难以像阿肥感言的结尾那么「阿弥陀佛,幸甚!幸甚!」
〈这一代的旋律〉专栏,影响了十个作曲家。然而没有人知道,那个专栏也影响我一生。
我与杨蔚,因〈这一代的旋律〉而在康定路26号《联合报》编辑部偶遇之后不久,1965年1月9日,他邀我去国际学舍听李泰祥第一次小提琴独奏会。结束后他回报社发稿,我和十几个爱乐者同去临沂街阿肥家吃宵夜聊天。后来我们就不时去阿肥家的客厅。阿肥妈妈不在了,爸爸常外出,家里两个女仆忙进忙出,我们吃喝聊天听美国民歌,往往凌晨之后才尽兴而散。
那时杨蔚也在「新艺」版开始写「这一代的绘画」专栏;前后写了十六位画家。写到第十个画家吴昊〈有开端而无结束〉后不久,一九六五年五月九日,我与杨蔚在鹭鸶潭结婚,阿肥与蒙韶也和二十多位文同去参加。九月三日,〈欢呼每一个属于现代的〉写冯钟睿;那是两个专栏的终结篇。
一九六八年四月,杨蔚由水牛出版第一本小说集《跪向升起的月亮》,收录他出狱后的小说17篇。初创仙人掌出版社的林秉钦也来向杨蔚约「这一代的绘画」专栏稿,并强调杨蔚写过的许常惠也答应给仙人掌出版《寻找中国音乐的泉源》。
林秉钦说的没错,许常惠是阿肥尊敬的作曲老师,杨蔚以〈「昨自海上来」的悲剧英雄〉于一九六四年十二月二十二日作为「这一代的旋律」专栏压轴之作。
后来杨蔚把「这一代的绘画」改名《为现代画摇旗的--「向现代开拓」第一集》;一九六八年十一月底出版时列为「仙人掌文库12」。许常惠《寻找中国音乐的泉源》则在杨蔚之前,列为「仙人掌文库11」。──音乐在前绘画在后,仿佛两兄弟前后而行。
然而,「民主台湾联盟」案那时已爆发近半年,杨蔚开始以狂赌麻醉脑袋;「向现代开拓」第一集之后则永远没有第二集。
多年之后,老人杨蔚移居巴里岛之前曾叹言,如果没有写「这一代的旋律」那个专栏,如果没有常常进出阿肥家的客厅,警总也许不会盯上他和阿肥那伙人……。(本文与2023年5月号《印刻文学生活志》同步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