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bileye在中国,被围剿的后进生

独立上市之后的第一个完整年度,外界对于Mobileye的关切很多,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内容有关中国。比如Mobileye在中国的竞争优势。

在2023年第四季度及全年财报电话会议上,Mobileye对此进行了非常多的阐述,在Mobileye首席执行官Amnon Shashua看来,公司至少在几个方面具备优势:

比主机厂自研方案更低廉的成本、国内车企出口欧美市场的合规优势、主机厂的急切需求……

不过Amnon也坦言,中国市场是迄今为止最有趣、最具活力的市场,公司的脚步慢于国内市场增长的脚步。相比之下,这句话似乎更能说明Mobileye在国内市场面对的现实:

高阶的Supervision方案客户寥寥,Mobileye在英伟达的围剿下几无还手之力;基础的ADAS面对以地平线为首的中国玩家对抗,增速缓慢。

总之,财报透出的信息是,2023年Mobileye活得不错,但老问题依然存在且越发严重,未来几年能否活得依然不错,全系于此。

01

Mobileye谈中国市场

从财报透露出来的信息来看,Mobileye 2023年在中国的落地进展及2024年的预期,都呈现出一个正向的姿态,尤其是Supervison的出货量。

数据显示,2023年Supervision的出货量超过10万套,较上一年的9万套左右略有增长。基本有赖于极氪的增长。

实际落地进展上,Mobileye基于Supervision为极氪开发的ZNP高速领航辅助功能,经历两年的打磨也终于在2023年OTA上车,可运行的城市由最开始的2个城市增长到2023年末的22个城市。

预期到2024年,这个数字将进一步上升到17.5-19.5万套。这个预期的数字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规划的新车型,在 2023年,Mobileye获得了保时捷、一汽集团、马恒达(一家印度汽车品牌)和一家全球大型西方OEM车型订单。

Mobileye透露,包括极氪在内,目前Supervision的量产车型有4款,未来投产的车型总数将达到30款。当然,这30款车型只是计划中。

现在比较确认的是在2026年之前,Supervision将会在9-11款车型上进行搭载,其中吉利集团有5款,分别是极氪2款,Smart1款,极星1款以及沃尔沃1款;一汽集团也将有4-6款车型搭载。

除此之外,在基础的ADAS方案上,Mobileye也是国内几家车企的主要供应商,比如奇瑞,采购占比高达90%,比亚迪也有30%的ADAS产品采购自Mobileye。

除了事实进展本身,还有一个问题是外界关注的重点:在中国这个智能驾驶快速发展且竞争愈演愈烈的市场中,Mobileye有哪些竞争优势?

Amnon认为,这个问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首先,在低端ADAS产品上,友商(主要是国内)可以提供低廉但性能有差距的产品,达不到西方监管机构的要求,但想要达到监管要求就需要投入更多的成本,竞争力降低;

其次,在高端产品方面,主机厂自研是一种方式,但成本更高,Mobileye在这方面具备优势。同时中国车企希望将产品出口海外,Mobileye作为国外供应商,在监管角度也比较方便。

另外,Amnon认为,Mobileye的REM地图方案,也能让高阶智能驾驶向城区扩展更有优势。

总之Mobileye在国内市场,似乎看起来未来无限光明,不过在最后,Amnon也留下了一句“中国市场是迄今为止最有趣、最具活力的市场,我们在中国市场做的很好,市场份额会增长,但中国市场整体的增长速度比Mobileye更快”。

“ I hope we’ll catch up soon(我希望我们能尽快赶上)”,Amnon说。

Mobileye所说的进展和优势或许没错,只是最后这句话,虽是轻描淡写,却是Mobileye“一步慢步步慢”的真实写照。

02

Mobileye,起势艰难

关于Mobileye,近几年的发展概况已经被人聊过很多,总结起来,就是一个曾经的ADAS霸主,在智能驾驶起势之初错失先发优势,不断流失客户,在新玩家的围攻下艰难突围的故事。

从最早的特斯拉到后来的宝马、蔚来、理想,Mobileye的流失客户名单上不断增加新名字。到现在看,不管是高阶的Supervision还是基础的ADAS,Mobileye的颓势并未真正遏制。

Supervision方面,我们看未来2年内确定搭载的车型,仅局限在吉利与一汽两家车企中(尤其是吉利,算是核心客户),从2021年Supervision发布到现在,这套方案真正量产的车企,仅有这两家。

就吉利来说,双方的合作始于极氪,算是合作已久的伙伴,但实际看双方的关系却比较微妙。2021年,Mobileye当时的母公司领投了极氪的Pre-A轮融资,披露融资金额5亿美元,算是大手笔。Amnon也曾以个人投资者的身份参与了极氪的后续融资。

基于此,极氪与Mobileye在智驾上开始绑定,极氪前两款车型001和009,均搭载Mobileye的方案。

从这个角度看,二者之间的合作,更像是基于利益共同体的紧密合作而非简单的甲方乙方,或者是OEM与供应商的关系。

但从后面的故事看,Mobileye正在沦为“备胎”,在最新的车型极氪007中,基于英伟达Orin芯片自研的方案上车。且从Mobileye透露出来的信息看,除了已经合作的009和001,Supervision系统不会再出现在极氪的新车上了,至少在未来两年不会。

至于其他隶属吉利体系的车型合作,最早要追溯到2022年,此后吉利是否会增加Mobileye方案车型,真的很难说。

基础的ADAS业务,应该说是Mobileye的基本盘,同时也是其维持行业统治地位的资本,公开信息显示,在2019年前后,Mobileye的ADAS业务最高曾占到全球市场的90%。

不过到其上市前夕,这个数据下降到70%左右。

如今再看,这个基本盘在欧美市场还算稳固,西方前十大车企中,占到其中8家车企90%份额。在国内市场,正如同上文所说,Mobileye有所增长,但国内市场增速更快。

显然,在基础ADAS领域,国内近年来涌出的厂家如地平线,以及众多ADAS厂商基于其他芯片如TDA的方案,正在逐步蚕食Mobileye的领地。

03

Mobileye,还是太慢了

Mobileye为什么会在这一轮的智驾竞争中落后于人?这个课题被人分析过很多,归结起来无外乎2点:

其一是黑盒交付让车企的自主性太低,无法满足车企自主迭代的要求;其二是芯片规格赶不上友商,尤其是AI算力,到EyeQ 5也不过24TOPS,同期英伟达的主推产品OrinX已经超过200TOPS。

针对上述两点,Mobileye自然也在反思和追赶。

自EyeQ 5发布后,Mobileye就逐步开放生态,给车企更多自主可控的空间。

在2022年CES展会上,Mobileye不仅拿出34TOPS的EyeQ 6H和176TOPS算力的EyeQ Ultra芯片,还发布了EyeQ Kit,可以为客户提供更加开放的开发生态和开发工具,支持第三方应用软件的嵌入。同时,没有软件开发实力的客户,也可以选择基于上述两款芯片的完整智能驾驶解决方案。

突出一个“算力上追赶,生态上开放”。

只不过EyeQ 6H与EyeQ Ultra分别在今年和明年才能量产,相比市面上的其他产品,这两款芯片的命运大概逃不过量产即落后的结局。

另外在生态开放上,Mobileye开放的程度我们不好说,但有一个例子是,极氪的研发团队经常在中国与以色列Mobileye总部往返。机票钱挺贵的,但凡研发过程中的问题能在本土解决也不会如此。

总之,即便是看到了问题,Mobileye还是太慢了。一步慢步步慢的Mobileye,在中国市场上只会越来越难。

一方面,高端产品方面,英伟达凭借硬件和开放生态的优势,正在成为国内车企的共同选择,基于英伟达底层软硬件的开发模式逐渐固定;另一方面,以地平线为代表的本土玩家也在攻城略地,挤占Mobileye的生存空间。除此之外,还有华为这样的强势厂商,以新的姿态跑马圈地。

留给Mobileye的蛋糕,又能留下多少?

04

2023年Mobileye经营概况

最后,我们也简单梳理一下Mobileye2023年及第四季度经营的基本概况。

数据显示,2023年全年Mobileye营收达到20.79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11%。增长的幅度与出货量几乎持平,包括EyeQ SoC和SuperVision系统共出货约3740万套,较上年增长11%。其中Supervision出货量超过10万套,较上一年有所提升。

销售成本为10.32亿美元,较上一年增长90%;毛利方面,Mobileye2023年,毛利润为10.47亿美元,较2022年增长13.6%。

研发费用,2023年Mobileye研发支出8.89亿美元,较上年增加12.7%,占到营收比例的42%,基本延续此前的状态。

同时,2023年Mobileye的亏损幅度进一步缩小,净亏损0.27亿美元,上一年这个数字为0.82亿美元。

去年第四季度,Mobileye营收规模为6.37亿美元,同比增长13%。出货量1160万套,增长幅度与营收基本同步。销售成本2.93亿美元,同比增长10.6%;毛利润3.44亿美元,较上年增长14.7%。

研发支出2.25亿美元,较上年同期的2.24亿美元基本持平。

净利润方面,去年第四季度Mobileye略有进账,净利润0.63亿美元,较上一年的0.3亿美元增长超一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