幕后/「气候变迁对策会」24委员一次看 李远哲、简又新任顾问
▲总统赖清德。(图/记者汤兴汉摄)
记者陶本和/台北报导
总统府设立的「国家气候变迁对策委员会」原定25日召开首次会议,但碰上凯米台风侵袭而延期,预计该会议将延至8月初再举行。据了解,该委员会设有24名委员,横跨政府代表、产业代表、公民代表、专家学者外,另由中研院前院长李远哲、台湾永续能源研究基金会董事长简又新担任顾问。
有关「国家气候变迁对策委员会」的组织架构,由总统赖清德担任召集人,副召集人有和硕董事长童子贤、中研院长廖俊智、行政院副院长郑丽君;另外,设有执行秘书由环境部长彭启明担任、副执行秘书由总统府副秘书长张惇涵担任。
至于24位委员成员,分成政府代表、产业代表、公民代表,以及学者专家。首先,「政府代表」共有8位,包括:国发会主委刘镜清、国科会主委吴诚文、内政部长刘世芳、经济部长郭智辉、交通部长李孟谚、农业部长陈骏季、金管会主委彭金隆与财政部长庄翠云。
「产业代表」有6位,包括:友达光电董事长彭双浪、中华民国工业区厂商联合总会理事长赖博司、国际半导体产业协会全球行销长曹世纶、台电董事长曾文生、亚洲投资人气候变迁联盟主席程淑芬,以及台湾人工智慧协会执行长林筱玫。
「公民代表」也有6位,包括:台湾环境保护联盟创会会长施信民、地球公民基金会董事长李根政、台湾环境规划协会理事长赵家纬、妈妈气候行动联盟资深专案经理黄品涵、台湾绿能公益发展协会创会理事长陈惠萍与台湾公民参与协会理事长何宗勋。
在「专家学者」方面有4位,包括:台大政治系副教授林子伦、台大风险社会与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成大工业卫生学科暨环境医学研究所教授苏慧贞,以及中央大学机械工程学系特聘教授曾重仁。另外,也邀请中研院前院长李远哲、台湾永续能源研究基金会董事长简又新担任顾问。
▼总统府设立「国家气候变迁对策委员会」委员名单。(图/记者陶本和制表)
对于该委员会,政府高层人士表示,赖清德成立三个委员会,希望达成三个目标:第一,希望是社会参与的平台;第二,这是社会沟通的桥梁;第三,是政策效能的引擎。
政府高层人士指出,总共28位委员,非官方占了18位,占比约六成五左右,女性占比则近三成;再从委员组成来看,也符合赖清德选举以来的理念,就是「跨立场、跨世代、跨领域」的结合,达到扩大社会参与的任务。
在社会沟通桥梁方面,政府高层表示,该委员会运作基本上会有三阶段:开场部分由总统致词,加上委员跟专家简报,这段是公开直播的;举例而言,「国家气候变迁对策委员会」的第一场会议,就是由环境部长彭启明、台电董事长曾文生分别以「气候变迁对全球跟台湾冲击影响评估」、「台湾电力供需转型与挑战」为题,各进行12分钟的简报。
在专题报告完之后,委员讨论则是采「闭门」形式,目的是让大家可以畅所欲言;而结束讨论之后,会有公开的记者会,由总统府发言人、总统府副秘书长,以及行政首长,来转述会议内容跟总统结论,并接受媒体提问。
最后,该委员会也会扮演「政策效能引擎」,政府高层表示,在赖清德6月19日宣布成立委员会之后,在野党提出很多批评,好比「叠床架屋」之类。该人士说,这是跟行政院永续会对接,主委是院长,副主委是副院长,底下有气候变迁小组,举例来说,彭启明、曾文生要报告的内容,都已经跟院长、副院长提报过二次,这也是赖清德所希望的,就是政府代表在委员会报告前,要经过行政团队模式,让院长知道后再到委员会报告。
政府高层表示,在委员会里面有什么结论或共识,意见与建言都会列管,并到行政院永续会里面,由各部会分头执行。他说,总统有政策高度跟国际视野,府院的工作是双向流动,委员会三个月召开一次,每天有很多例行工作在进行,每三个月把行政部门做的努力跟国人报告,三个月跟大家讲一下进度,同时也盯一下进度,所以才会说,这是政策效能的引擎。
▼总统府设立「国家气候变迁对策委员会」政策制定流程。(图/记者陶本和制表)
▼总统府设立「国家气候变迁对策委员会」性质定义。(图/记者陶本和制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