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师斜杠摄影创作 扮耶稣入照分享信仰

冯君蓝作品《同在 - 夜》由冯君蓝(后)与儿子默筝分别扮演耶稣、马偕∕(诚空间提供)

冯君蓝作品《同在 - 日》由冯君蓝(后)与儿子默筝分别扮演耶稣、马偕∕(诚空间提供)

冯君蓝作品《次日》∕(诚空间提供)

冯君蓝作品《拉撒路》∕(诚空间提供)

冯君蓝作品《后院的伊甸园2》∕(诚空间提供)

冯君蓝作品《草芥25》∕(诚空间提供)

季勇作品《Turner Remix 09》∕(诚空间提供)

季勇作品《海与岩石02》∕(诚空间提供)

季勇作品《海02》∕(诚空间提供)

季勇作品《海上光影04》∕(诚空间提供)

季勇作品《海的练习曲02》∕(诚空间提供)

今年适逢加拿大籍传教士马偕牧师来台宣教150周年,摄影家冯君蓝与法国摄影家好友季勇(Guillaume Hebert)举办《这就是那一直在等候我的所在》双人展,冯君蓝除了延续他《微尘圣像》系列的宗教肖像,以马偕与基督为本,将自己及儿子融入作品,象征信仰上的传承,并将与季勇分别拍摄自台湾和加拿大风景作品同时展出,呼应马偕一生缘系台、加两地的归属。

为了这次创作,冯君蓝让他旅居埃及三年蓄胡的小儿子默筝,在作品中扮演台湾人口中的「胡须番」马偕,自己则扮演耶稣,还有部分教友扮演其他圣经中人物,一帧帧肖像不在乎容貌是否肖似,主要在于彰显信仰精神上的承先启后,所呈现的也非现实人物的客观记录,而是神剧片段的再现,既是人与神的交汇,也是摄影创作与神学教义的相互为用。

法籍摄影家季勇擅长将绘画与摄影结合,这次展出包括借用印象派先驱、英国浪漫主义画家威廉·透纳(Joseph Mallord William Turner)画作为基底的再创作,还有以自然的海为题材,画面虚实相生,体现高度的平衡与古典之美,柔和朦胧中却指向生态与文化批判。

冯君蓝的正式工作是牧师,虽然如今在摄影艺术闯出名号,外界认为他游移在两种角色之间,但冯君蓝自认只有一个身分,身为传道人,他只是多使用一种图像式的语言,帮忙分享信仰;香港出生的他,出身于传道家庭,自幼信仰得到启蒙,小时候随担任牧师的父亲冯家豪来台,高职美工科毕业后从事美术设计,1996年入台湾神学院研习基督教社会工作,2003年获神学院道学硕士学位,2008年受按立牧师职迄今。

1980至1990年代,冯君蓝受摄影家阮义忠指导及其相关著作启发,开始摄影创作,后来成为传道人,创作上长久以来都用圣经的故事为题材,其肖像作品充满性灵的清澈纯洁。

这次冯君蓝受台湾神学院时期的老师林鸿信之邀,创作在台湾入土的马偕与基督相关作品,巧合的是,他的父亲后来赴加拿大马偕故乡安大略省牧会,并安葬于彼,透过这次双人展,意外促成冯君蓝与父亲、马偕展开跨越时空的心灵对话以及牧者角色的连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