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财观察丨东莞密集组建创新联合体,推动创新从“任务型”向“生态型”转变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程浩 东莞报道

今年8月,新能德科技研发团队顺利完成新能源电池快充技术攻关、专利注册和合作商技术推广。作为东莞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的六大关键技术研究课题之一,技术创新为企业带来了超千万元的收益。

“创新联合体”是近年来科技产业界的高频热词。以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各创新主体相互协同的创新联合体,正成为企业主导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有效途径。作为科创制造大市,东莞早在2022年开始探索实践创新联合体,启动建设“东莞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和“东莞市轻有源创新联合体”,成为在全省范围内率先开展创新联合体建设的城市之一。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观察到,当前,东莞创新联合体实践探索正从新型储能、电子信息领域逐步扩展到未来生物食品、新一代人工智能、工业母机、硼药(BNCT)和第三代半导体等领域,从以个体为主的“点”创新向以集成、联合为主的“全链条”创新转变。

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院长皮亦鸣表示,东莞创新联合体通过企业与科研机构抱团取暖,在研发端实现资源共享,将原来拼盘式、补丁式的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的延链、补链、强链手段调整为对产业链基础创新能力的全面整合再造,再通过在成果端实现利益共享,完成产业链上下游抱团发展,逐步形成“头部企业+中小微企业”融通创新的产业生态。

从“单兵突进”到“联合创新”

当前,新型储能产业正成为全球能源行业的新赛道。数据统计,东莞以锂电产业链为主营的企业有300多家,涉及锂电行业的相关企业有1500多家。在消费类锂电池产业领域,东莞处于全国前列的位置。新能源集团是全球五大锂离子电池供应商之一,聚合物电池出货量连续多年位列全球第一,旗下的新能源系企业在莞营业收入占到了东莞新能源行业规上企业营业总收入的40%以上,是当之无愧的“链主”企业和行业龙头。

东莞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瞄准的是小动力储能领域的市场需求。由新能德(NVT)联合新能源(ATL)共同牵头,联合储能行业上下游核心头部供应链企业群及电子科技大学等优势高校,梳理并解决行业面临的共性技术及难题。

皮亦鸣向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表示,在创新联合体中,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角。在增量经济向存量经济转变的当下,巩固技术优势已是保持产业竞争力的最优解,而从以个体为主的“点”创新向以集成、联合为主的“链”创新转变,正是应对产业科技发展趋势的必然途径。

从梳理需求榜单、拆解任务项到合成技术,攻坚每个“卡脖子”难题,犹如拆解一台工艺精妙的巨型机械设备。创新联合体的牵头单位,不仅要对创新主体的技术能力了如指掌,更需懂得拆分技术需求。

皮亦鸣介绍,创新联合体需一项项拆分研究领域,分别寻觅“揭榜者”。而联合体中的领军企业在成员选择和模式建设上发挥主导作用,能够更好地整合协同各创新主体,共同攻关重大科技项目。

以“揭榜挂帅”机制为牵引,东莞提出,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要围绕新型储能产业发展重大技术难题,形成首批6个关键技术研究课题。基于此前摸底调研,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已有大致方向:锂电池在安全、快充、电源智能管理以及能量密度等共性技术问题都是企业技术需求集中的痛点。

“东莞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上下游企业联动一起从全生产链条出发,围绕电芯正负极材料、电解液、电芯电压体系、电子及结构设计等方面进行研究开发,再通过在成果端实现利益共享,完成抱团发展。

作为东莞市首个创新联合体,东莞市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开局良好,联合体“朋友圈”不断扩大,在核心技术攻关、产业链合作、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7月,联合体各研发项目进展顺利。在技术攻关方面,已突破了电池快充保护技术、电池EIS在线监测技术、锂离子电池高精度充电监控技术和SOC估算技术、压差追踪(CVT)算法等一系列关键技术;在研发投入方面,已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超过8000万元,达到项目计划总投入的44%;在成果应用方面,已累计申请发明专利和软件著作权18件,其中2024年新增申请12件,累计完成新增销售收入超过15亿元。

与此同时,经多轮对接交流,近期赣锋锂电(东莞)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汇创新能源有限公司、广东爱普拉新能源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广东鲲鹏数字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等新型储能行业重点企业初步计划加入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未来有望将在研发端逐步深化合作。

根据此前规划,未来三年内计划投入不少于1.5亿元的研发经费,形成一批新技术、新产品和创新平台,力争在2025年,创新联合体各成员企业在莞总产值达到400亿以上,带动东莞新能源产业产值超过一千亿元,实现产业倍增发展。

第三方机构充当“创新黏合剂”

创新联合体的需求由来已久,但现在还面临一种尴尬现象:资源资金有限的中小企业,本应最有动力迈向联合,但恰恰是它们最怕迈出这一步——顾虑合作中的话语权归属,害怕“技财两失”。

皮亦鸣介绍,在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中,电子科技大学及电子科技大学广东电子信息工程研究院等高校院所作为第三方机构充当创新黏合剂,发挥聚沙成塔的创新效能,服务新型储能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而零散的创新成果交由公平公正的第三方集成、运营,中小企业也不必担心技术旁落。目前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采用虚拟化联合方式,可以更有效地集中资源,快速、高效地面对市场的需求和变化。

“在知识产权的归属和利益分配这个敏感且复杂的问题上,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各方也花了大量的时间去磋商。”皮亦鸣介绍,新型储能创新联合体通过协议形式,制定明确的知识产权归属和利益分配政策,确保各参与主体的合法权益得到保障。同时,联合体加强知识产权的共享、保护和管理,促进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本地化需求清单也是强化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紧密联系和协作的有效举措之一。

东莞新能德科技研发人员张锦介绍,东莞拥有完善的产业配套,新能德科技重要配套产品已实现80%本地化供应。依托创新联合体建设,在共研的基础上可以实现成果共用,化技术优势为产业优势。新能德科技在创新联合体框架内形成重要配套产品本地化需求清单,吸引更多上下游企业参与到产业链网络的构建,加强产业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紧密联系和协作,进一步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在皮亦鸣看来,当前东莞已启动建设的创新联合体皆因受重大科技项目牵引,瞄准同一产业链条上的共性技术攻关任务而“聚”,属于“任务型”创新联合体,待承担的重大科技项目通过验收后即完成攻关任务。如何推动创新联合体建设从“任务型”向“生态型”转变,建立长效的创新生态,将成为创新联合体下阶段探索的重点。

得益于东莞雄厚的产业基础,一批行业领军企业脱颖而出,它们能敏锐地发现市场需求的变化,从而形成创新需求。例如,东莞市未来生物食品产业创新联合体就因此应运而生。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从徐记食品了解到,当前消费者对食品越来越注重性价比和品质提升,原来的市场需求已开始变化提升,已从“吃得饱”“吃得好”的需求上升到了“吃得又好又健康”,精准营养和食品设计重组正催生着食品新业态。

东莞市未来生物食品产业创新联合体拟由徐记食品牵头益海嘉里、广益科技、精艺油脂、百味佳味业、仙津保健饮料等上下游相关企业,依托华南理工大学、江南大学、东莞理工学院、华南协同创新研究院等高校院所的技术力量在莞建设,主要聚焦突破核心菌种与酶制剂、关键配料生物智造等“卡脖子”问题,在传统食品饮料产业创新推广应用合成生物、人工智能等未来科技,推动向健康功能化、数智化、绿色化与高值化的转型升级。

如今,东莞共有新型储能和轻有源两个重点产业链组建创新联合体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未来生物食品产业已明确建设方向并初步完成建设方案制订。眼下,东莞还在开展新一轮的产业链创新联合体协同技术攻关征集工作,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织相关单位开展联合技术攻关,新一代人工智能、工业母机、硼药(BNCT)和第三代半导体等4个领域未来有望推动建设企业创新联合体,持续推动产业创新发展。

“实现从拼盘式、补丁式延链补链向全面整合再造跨越,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等多方共同努力,政府和企业应共同制定清晰、可行的战略规划,加强科技创新和研发投入,优化产业链布局和资源配置。”皮亦鸣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