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医生打人事件:大人干涉孩子矛盾前,请先看看这些可怕的后果

这几天,南京医生打人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孩子之间闹矛盾本不是什么稀奇事,每个家庭或多或少都遇到过。

但像这位医生这样,上门掌掴对方孩子,又出于自卫推倒对方老人,最终把自己闹进警察局的,倒还是少数。

事情的原委是这样的。两个孩子在幼儿园因为争抢玩具出现了矛盾,鲁医生的儿子小鲁被同学戳破了头皮,受了伤。

虽然不是很严重,伤口的处理是用创口贴包扎,但鲁医生知道儿子受伤的事情后,还是非常气愤,便带着妻子、儿子一起去对方家理论。

从视频中可以看出,对方家庭的态度一开始还是挺诚恳的,搬来椅子让鲁医生和小鲁坐下,还让孩子坐在鲁医生的对面,接受对方的批评。

原本以为只要对方家长能消气,这件事就能过去了。没想到事情很快走向相反的方向。

就在对方孩子和爷爷都在认真听鲁医生说话时,鲁医生突然一个巴掌把孩子扇倒在地,音量也一下从正常水平提高到了大声吼叫的分贝,反复重复着“以后还打不打人,回答我!”

鲁医生情绪和行为的快速升级,把在场所有人都整蒙了。可以看出,鲁医生的情绪管理能力有很大的问题,仅仅因为对方孩子的沉默,他的情绪就瞬间从生气变成了暴怒。

当爷爷质问鲁医生“大人怎么能打人,怎么能这样呢?”,鲁医生先是道了歉,说“对不起,我没忍住”,这一刻他还是理智的。

可当爷爷开始推搡鲁医生后,他的愤怒又再度被点燃,以至于爷爷在第二次用凳子砸鲁医生时,鲁医生已经不是简单的自卫,而是非常用力地把爷爷推开。

爷爷倒在地上,因为骨折的剧痛不断呻吟,这时鲁医生的反应是拉起孩子的手想要马上离开。显然,他没想到事情会发展成这样,没想到自己的冲动会造成这么严重的后果。

但恐惧只维持了短短几秒,又变成了愤怒!因为出门被拦,鲁医生又开始大声吼叫,“挡我干嘛,叫警察来抓我呀!”

短短50秒的视频里,鲁医生的情绪像过山车一样经历了3次大的起伏:生气——暴怒——内疚——暴怒——恐惧——暴怒。

可见鲁医生的情绪控制能力非常差,一点小小的刺激就能让他的情绪迅速升级,身体立马进入“战斗”状态。

虽然爷爷后来搬起凳子砸人的行为也非常危险,同样是过错的一方,但整个事件里,情绪三度失控的鲁医生自然是难辞其咎。

正是他的暴脾气,把孩子们之间的小事发展成了震惊全国的医生打人事件。

像鲁医生这样护犊心切又容易冲动的家长虽然少,但并不是没有。云南省大姚县人民法院就判决过一个非常相似的案子。

一个4岁的孩子和一个2岁的孩子因为玩滑滑梯发生了争执。

2岁孩子的爸爸先厉声斥责对方孩子,对方老人不服,便对其进行辱骂。

就这样,事件愈演愈烈,从孩子之间的矛盾转变为大人之间的矛盾,从言语冲突升级为肢体冲突。

最终,2岁孩子的爸爸将老人推倒在地,导致其骨折。法院判其赔偿老人的经济损失97849.24元。

每每看到这样的案例,我们都会感叹家长的冲动,可是很少有人去思考:

家长的这种“报复性”做法对自己的孩子真的好吗?如果明知这样做会严重地伤害孩子,这些家长还会执意如此吗?

昨天看了医生打人的视频后,我特意问了7岁的儿子,“如果你和同学打架,你希望妈妈帮你打同学出气吗?”

儿子果断地摇摇头,说“不希望”,一是他觉得自己能处理好这件事,二是他觉得这样太危险了。

我又继续问他,“如果你看到妈妈打人,你会害怕吗?”他肯定地点了点头。

如果鲁医生知道幼儿园发生的事情时,能先问一问孩子的想法,或许他就不会冲动地上门讨说法了。

当然,以他的脾气,是不会听孩子说什么的。因为他的内心早已有一个执念:我家孩子绝不能吃亏,一点也不行!

要我说,鲁医生不仅严重缺乏控制情绪的能力,还缺乏教育孩子的智慧。他的冲动会给孩子造成至少三重伤害。

第一重伤害,是让孩子极度内疚。

干涉孩子之间的矛盾,当着孩子的面打人,甚至闹到被刑事拘留的地步,这一切对他的孩子来说何尝不是一场噩梦。

孩子不是成年人,缺乏客观分析情况的能力,这会导致他们时常对事件进行错误归因,把所有的过错都揽到自己身上。

最常见的例子是爸爸妈妈离婚,孩子会认为是自己的错;弟弟妹妹生病了,孩子会认为是自己不喜欢弟弟妹妹,才害他们生病的。

此次事件中,鲁医生的儿子也同样会把同学被打、爸爸被拘留等一切糟糕的结果归咎到自己身上。

如果不是自己和同学抢玩具、打架、受伤,后面的一切就不会发生了。

这份自责和内疚会变成沉重的枷锁,埋在孩子的心里,压得他喘不过气,甚至会导致他形成敏感、自卑的性格。

可怜的是,他的父母也许永远都不会注意到这一点。

第二重伤害,鲁医生出面干涉孩子之间的事,会对孩子释放一种消极的信号:你太没用了,只会挨打,还得靠我帮你解决。

视频里,鲁医生的儿子全程瘫坐在椅子上,一动都不敢动。就算对方爷爷拿椅子砸爸爸,自己随时可能被误伤,他也没从椅子上起来。

直到爸爸拉着他想要离开,他才顺从地起身,足以看出他的软弱和无助。

遇事总是由父母解决的孩子,内心是非常虚弱的。因为他们一次又一次地见证自己的无能和父母的超能,这让他们在心里认定自己不行,只能依靠父母。

这在心理学上被称为“习得性无助”,也就是一种通过反复的失败学习到的无助感。

大象能被细细的铁链控制,是因为它小的时候从未成功挣脱过。狗趴在地板上忍受被电的痛苦而不逃跑,是因为它之前的逃跑都失败了。

孩子即使成年仍然对父母惟命是从,变成谁都可以捏的软柿子,是因为他从小就被父母控制,从来没有话语权。

不管是人还是动物,一旦形成“我没用,我不会成功”的信念,就会主动放弃努力,哪怕这份努力看起来那么轻而易举。

这是孩子的悲哀,也是想要保护孩子,却害了孩子的父母的悲哀。

最后一重伤害,是爸爸当着孩子的面情绪失控,使用暴力。

鲁医生一边质问孩子的同学“以后还打不打人”,一边打小孩、推老人,这个画面其实非常讽刺。

可以想象,鲁医生平时在家也是这样教育孩子的。一边说着你不许怎么样,一边自己却毫不忌讳地做着禁止的事。

这种对自己和孩子的双标,只会让孩子对错误的行为学得更快,记得更牢。

孩子从来不是靠听来学习的,而是靠看。看什么呢?看大人的行为。

心理学研究发现,孩子通过观察,从他人的行为结果中找出因果关系,进而学习自己该如何做事。并且他们只会模仿有效的行为,不会模仿无效的行为。

在这个例子中,爸爸打人,让别人畏惧,这是有效行为,带来了“让别人服从自己”的结果。

而爸爸嘴里说的“不许打人”,恰恰和他的行为相反,所以孩子不会学。

其实鲁医生最错误的观念,就是觉得孩子不能吃亏,以为替孩子出气是爱孩子的表现。

他忽略了孩子之间的社交本就会有许多冲突,这是孩子们学习如何处理人际关系的宝贵机会。

通过一次抢玩具的事件,我们可以教会孩子很多:

可惜鲁医生被情绪冲昏了头脑,眼里只剩自己的愤怒和“报复”这两个字,狭隘得容不下其他任何想法,也完全看不到儿子的感受和存在。

甚至不惜以伤害孩子的心理,和伤害别人身体的方式来发泄自己的怒火。

有这样的父亲,孩子又怎么可能学会用语言来解决抢玩具的问题呢?

爸爸教会他的,从来只有用拳头说话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