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供暖陆续开启,“温暖工程”成效如何?

人民网记者 刘艺琳

内蒙古地处北疆,冬季严寒,供暖期多为6个月,极寒地区达9个月,全区供热面积达10亿平方米。

“我们内蒙古不缺煤不缺电也不缺气,没有任何理由缺温暖,让老百姓挨冻良心难安!”“供暖季结束之日就是‘温暖工程’开工之时。”温暖是北方地区在冬天最大的民生。2023年12月,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暨全区经济工作会议决定,在内蒙古全域实施“温暖工程”。

新的供暖季到来,“温暖工程”做了什么?成效又如何?

2024年全国两会上,自治区有关领导表示,内蒙古将从热源保障、热网更新、热力站标准化建设改造等方面补短板,探索企业降本增效、用户节省费用、社会减少排放、供热安全有保障,按需供热、精准供热的新模式,推动实现安全稳定高质量供热,用供暖热度提升民生服务温度。

据介绍,“温暖工程”实施后,内蒙古将上两个采暖季通过12345投诉的60余万件(2022-2023采暖季20万件、2023-2024采暖季40万件)数据进行了研究和梳理,将供热投诉较集中、居民反响强烈的小区清单转发给各地,并要求逐户倒查,全面摸排供热不热的原因,制定“一小区一方案”改造方案,对热源、热网、热力站、住户等进行了多轮全链条排查,找准供热不热“病根”,建立项目清单。

此外,热力站作为连接热源和终端用户的重要枢纽,其运行效能直接影响供热整体水平。据介绍,内蒙古部分地区热力站普遍存在换热器效率低、水泵及电机效能差、仪表安装不规范、 智能化水平低、管理粗放等问题。

为推动内蒙古热力站智能化、标准化建设,内蒙古自治区住建厅印发《热力站标准化改造技术指引》,推动实现按需供热、精准供热的新型智慧供热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内蒙古实施了智慧供热改造升级,对供热一级管网、热力站、二级管网加装运行参数采集器,掌握供热实时运行参数;加装供热管网平衡装置,保障前端、终端供热均衡的同时,避免在调控供热系统后出现供热系统紊乱的问题;利用全区城市管理大数据平台,完善“自治区—盟市—旗县”居民室温监测联动体系,以小区为单元,按照3%-5%的比例安装室温采集器,建立室温在线监测制度,将群众投诉后再被动处置,向事前预警主动发现问题转变。

在乌海市,新建居住建筑安装分户热计量、温度调控和供热系统调控装置,老旧小区试点安装智慧供热装置。乌海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局有关领导表示:“通过实行热计量,用户可以根据天气情况和自身需求,通过手机远程调控室温,改变过去手动调节的繁琐操作,不仅满足了用户不同的用热需求,还可节约30%采暖费用,全市供热耗热量连续三年同比下降5%。”

截至目前,内蒙古完成热源建设与改造68座;供热一级管网完成815公里、热源互联互通管网完成136公里;热力站改造完成3064座、供热供热二级管网改造完成5970公里、楼栋立管完成2870公里、户内系统改造完成4.6万户;智慧供热项目完成108个。

法定10月1日前供热的28个旗县区全部按时开栓供热,法定10月15日供热的75个旗县区中有46个旗县区提前供热,其他地区均具备供热条件,按照当地气温变化,随时开栓供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