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素土回填战国长城墙体坑洞
原标题:内蒙古:素土回填战国长城墙体坑洞
□ 本报记者 史万森 常煜
□ 本报见习记者 郭君怡
赵北长城距今有2300多年的历史,在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境内的赵北长城墙体总长17.4千米,是现存最古老、保存最完整的战国赵北长城。
1959年3月,为打通对外通信传输线路,56根通信线杆被架设在赵北长城本体和保护范围内。多年来,该通信传输线路成为当地主要的通信联络网。然而,随着长城保护相关法律法规颁布实施,当年架设的通信传输线路不仅成了违法设施,也导致长城遗址及周边风貌严重受损。由于当时架设该设施的公司早已消亡,该段赵北长城的“病痛”就这样持续了半个世纪之久。
2021年10月,石拐区人民检察院向区文体旅游广电局发出诉前检察建议,建议其积极履行石拐区赵北长城遗址保护修缮工作,并建立完善长城保护工作机制,避免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遭受侵害。
“我们邀请了长城保护专家,联合行政机关开展长城保护专家咨询论证磋商会,总结出长城保护面临的自然损毁与人为破坏因素,为行政机关积极正确履职提供借鉴。”石拐区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包卫华告诉记者。
随后,石拐区文体旅游广电局回复采纳检察建议,积极组织实地勘查,畅通长城保护专项经费拨付渠道,加快长城保护修缮工程的进度,安装文物碑4处、标示牌5块、界杆4处,完善赵北长城四有档案建设;同时,建立并完善长城保护员巡护、巡查工作制度。
一份检察建议推动行政机关开始为保护长城履职尽责,但在长城上违法架设通信设施的行为尚未有效整改。
据包卫华介绍,综合考量长城遗址保护工作的特殊性与专业性,该院及时启动跟进监督,推动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对长城进行多次实地调研,联合市级检察机关开展一体化监督,并联合通信、国土、交通、河道管理等6家行政部门,召开13次磋商会推进长城通信线杆整治工作。
2023年3月,包头市文化旅游广电局介入,经鉴定评估认为,该段通信线路对长城本体及景观环境造成了严重破坏,应依法迁移。同年6月,石拐区文体旅游广电局依法责令相关通信公司于当年7月底前从长城本体和保护范围内移除线杆,恢复景观原貌,并处以行政罚款。
至此,持续半个世纪的违法难题得到了实质性整改。2023年6月30日,相关通信公司将横穿于长城本体和保护范围内的56根通信线杆全部拆除完成,并承担了全部线路整改费用。
“长城线杆移除后墙体上留有坑洞,如遇水患,坑洞将不断扩大发展,极易引起长城墙体坍塌。”包卫华说。
为此,2023年7月11日,石拐区检察院邀请文物保护专家及人大代表、政协委员、长城巡护员等,在长城脚下召开公开听证会,围绕长城后续修复工作、行政机关是否全面履职、长城遗址是否得到有效保护进行了论证。
长城保护专家、内蒙古苏勒德文物古建筑设计有限公司文物修复工程师张磊表示,线杆移除后,已及时对移栽坑进行了素土回填,夯实系数基本与原墙体相同,减少了因密实度不同而带来的二次破坏,后期还需要观察回填区域植被恢复情况。
“感谢检察机关的跟进监督,感谢公益诉讼工作为我们提供助力,作为长城保护的主管部门,我们一定履行好文物保护职责。”石拐区文体旅游广电局局长汤化雨由衷地说。
经过检察机关近两年的跟进监督,石拐区赵北长城本体及保护范围内违法建设通信设施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石拐区政协委员王少辰表示:“在检察机关的监督下,行政机关全面履行了职责,长城遗址得到全面保护,为公益诉讼工作点赞!”
“历史就是今天,今天就是历史。长城保护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形成全社会文物保护合力,让珍贵文化遗产世世代代接续传承。”包卫华如是说。(史万森 常煜 郭君怡)
(法治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