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长城保护有了智库支撑
央广网呼和浩特10月20日消息(记者邵玉琴)长城跨越两千年、纵横数万里,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那么,内蒙古境内长城有多长?长城分布有多广?如何进行长城保护?
10月19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爱我中华修我长城”座谈会暨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研究会成立大会在呼和浩特市举行。全国长城沿线专家、学者及相关机构代表100多人汇聚一堂,共同探讨长城保护、文化研究及活化利用,并就内蒙古长城事业高质量发展提出诸多宝贵建议。
“长城是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凝聚着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众志成城、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研究会名誉会长张院忠表示,内蒙古是北方长城的重要所在地,其覆盖范围广、长度长、年代久,长城是内蒙古的文化名片。
据记者了解,内蒙古境内长城从春秋战国的燕、赵、秦到汉朝、北齐、隋、金、明等11个历史时期均有修筑。并从东北大兴安岭一直延续到西部的阿拉善左旗,分布在全区12个盟市76个旗县区。长城总里程7570千米,占全国总长度三分之一。
“放眼历史长河,长城沿线不同民族,不同生产方式,不同制度与文化间的交融碰撞,呈现出一幅壮美生动、多元一体的民族融合画卷。”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宝力格认为,长城内外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交融,既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和壮大注入生生不息的力量源泉,也是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生动写照。
致力于长城学研究的中国长城研究院院长、东北大学教授赵琛的莅临及主题演讲令人期待。此前,他独特的长城见解给人们留下深刻印象。
“长城是‘兄弟之间的院墙”,而不是国境线。””长城两边皆故乡。从国土空间上讲,不宜称‘长城内外’,而称‘长城南北’‘长城东西’更为合适。“长城很古老,长城学却很年轻。”……
在本次座谈会上,赵琛就中国历朝历代修筑长城的原因、游牧民族与农耕民族的分界线、万里长城东西起点和《义勇军进行曲》最初诞生地等内容展开精彩论述,为人们阐释了丰富而生动的长城文化内涵。
此外,多位专家学者分别从不同领域分享了他们在长城文化领域取得的研究成果。
新任内蒙古长城保护研究会会长高晓梅表示,新成立的内蒙古自治区长城保护研究会将会同历史、考古、文博战线的专家学者深入开展长城的研究,为内蒙古长城保护、管理、宣传、利用、开发、研究等课题提供更多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