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醒能走》英文版 全球见证“Miracle Recovery of Brain Injury”

▲▼花莲慈院与经典杂志出版团队合作,自原中文书选出13篇故事翻译成英文版。(图/慈济医学中心提供,下同)

记者王兆麟/花莲报导

4年前,花莲济医院林欣荣院长与中西医合疗团队发表《能醒‧能走》,收录25个真实病人故事,分享他行医40年的脑医学救命笔记,连年热销追印;9月15日傍晚,在国际慈济人医年会静思书轩展场的签书会,甫上市的英文版能醒能走“Miracle Recovery of Brain Injury”,可让来自全球各地的慈济义诊志工及海外读者,即使不熟悉中文也能深入字里行间,见证生命奇迹。

国际慈济人医年会9月15日到17日在花莲静思堂登场。国际慈济人医会于1996年成立,总会设于台湾。在台湾有12支义诊队伍;在海外,有11个国家共58个据点;除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海内外的义诊团队每年都会趁着中秋佳节,回到花莲参加年会,并与证严上人团聚。

15日下午,林欣荣院长与在非洲莫三比克的师姊蔡岱霖以「风月同天」分享当地的赈灾、义诊后,5点30分,随即在静思书轩展场,展开小型的中英文版「能醒能走」签书会。

「用案例分析专业、用实例讲述医疗、用细心看见用心」是《能醒能走》这本书的特色。深刻体会病人的生命没有「等待」二字的林欣荣院长表示,在花莲慈济医院医疗团队的努力下,已翻转过去「后山」医疗落后的刻板印象,常有重症病人慕名自外县市,甚至自海外来到花莲求治。

▲▼在国际慈济人医年会静思书轩展场的签书会。

许多海外志工因不熟悉中文,一直期待能有英文版的《能醒能走》;为满足读者的需求,花莲慈院与经典杂志出版团队合作,自原中文书选出13篇故事翻译成英文版,从医疗团队与病人之间,让读者不仅可以阅读脑瘤、脑中风、脑伤……等难症、重症的医治过程,同时可以了解大脑各部位的功能。

例如罹患恶性脑瘤的阿鸣,因为肿瘤长在额叶,受肿瘤挤压的影响,让他平日的执行力与判断力发生变化,家人起初还以为他是被「卡到」,四处问神;事实上,卡到病人的不是牛鬼蛇神,而是肿瘤。

又例如,有一个远嫁他乡的年轻的女病人小卉,因为脑干梗塞性脑中风,虽经紧急放了一支支架救回生命,却出现闭锁症候群,于是返回家乡找林欣荣院长进一步治疗。闭锁症候群症状往往是除了眨眼以及眼球转动之外,不仅无法有任何脸部表情以及肢体动作,更被剥夺了言语咀嚼、吞咽、呼吸等功能。

小卉到院之后,经血管摄影检查,林欣荣院长指出,医疗团队决定在她的基底动脉再加放两支支架,并在手术后开始接受内生性干细胞疗法、中西医合疗。多年过去了,小卉已可以站起来走几步路,简单的口语沟通、滑手机、打字,小卉的进步也给医疗团队许多正向的鼓舞。

林欣荣院长指出,长者常见的脑神经疾病有巴金森、脑部大小血管阻塞、脑积水、脑萎缩症,而且可能同时有二种以上的疾病,书中故事里就有被诊断严重巴金森病的病人,他严重的动作障碍及尿失禁,竟是水脑症的症状,于是做了腰椎腹腔引流手术后,那些严重影响生活品质的症状也获得改善。

过去,因为只有中文版的《能醒能走》,让许多海外的慈济志工、民众不知如何和身边不熟悉中文的亲朋分享,这次“Miracle Recovery of Brain Injury”发行后,首次签书会即获得好评:可以在字里行间看到林欣荣院长与医疗团队如何帮病人找出真正的病因对治,并锲而不舍为病人量身打造治疗计划的用心与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