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度必看!超越满分原作的神级改编
动画爱好者过年了!万众期待的《蓦然回首》电影版终于在上周六公映了!
作为今年最受好评的动画电影(大概没有之一),《蓦然回首》在6月上海电影节的首映就刷了一大波口碑,日本上映后也是票房口碑双丰收。
但毕竟原片只有58分钟,没有达到引进片的最低时长标准,是否能公映一直是个未知数。好在加上了导演访谈后时长终于达到,我们也能在大银幕上欣赏到这部佳作。
本片的原作是漫画家藤本树在2021年7月发布的短篇漫画,不仅创下了《少年JUMP+》APP有史以来的阅读记录,各种漫画奖项也是拿到手软。
故事的主人公藤野和京本是两位深爱漫画的少女,她们因为四格漫画结识,共同踏上漫画创作的道路。
之后京本意外遭遇不幸,藤野一蹶不振陷入迷茫,但她靠着曾经连接两人的四格漫画振作起来,继续投入到创作中。
关于藤本树的风格和《蓦然回首》有多火,我就不多聊了,上周六桃姐的文章里有很详细的介绍,我今天就聊聊电影版的改编策略。
先说制作层面。即便是在动画大国日本,《蓦然回首》也是部特立独行的作品。作为一部58分钟的电影,核心团队的人数比大多数TV动画一集都要少。
电影版可以说是导演押山清高“一人成军”的作品,他不仅负责了导演、编剧和角色设计,还承担了超过一半的作画。
之所以选择这种近乎单打独斗的制作方式,是由于押山清高对原作的理解。
在押山清高看来,《蓦然回首》的主题是“对绘画者的赞歌”,因此需要从各方面传递出绘画者的情感。
而最能体现绘画者情感的就是作品的线条,尤其是藤本树这种画风很有特点、笔触线条也很多变的作者。
按普通动画的制作流程,要先规定出一个标准人设,再由不同原画师参照这个标准作画,最后原画师笔下的角色会整齐统一、非常干净。
然而对于《蓦然回首》这部作品,这种标准化的流程会抹杀藤本树的鲜明风格,无法传递出绘画者在不同场景下的情感。
但如果没有一个统一标准,不同原画师画出来的角色又会差异过大,无法给观众一个统一的印象。
押山清高选择由少数精锐原画师完成全部作画工作,这样能既保持整体风格的大致统一,又能让这些原画师有自由发挥空间,让画面呈现出强烈的个性和手工质感。
为了进一步体现绘画者的情感,押山清高还跳过了“清稿”的步骤,直接在原画上进行上色。
所谓“清稿”,就是原画师画完的原画会由其他人再临摹一遍,去除原画中的多余线条,让原画更清爽整洁。这个过程也会削弱原画的表现力,毕竟等于换了一个人重画。
而《蓦然回首》直接在“粗糙”的原画上进行上色和后续工作,画面中保留了大量线条重叠和超出的部分,线条本身也有粗细不一的笔触。
这都让画面显得不够干净,却也能让人感受到蓬勃的生命力和饱满的情感,非常符合藤本树狂野自由的风格。
另一方面,押山清高希望电影版能展现动画充满动感的影像魅力,让观众觉得动画化是有意义的,所以电影版加入了许多漫画难以表现的动态画面。
比如原作开篇的四格漫画《初吻》,电影版直接做成了一段剧中剧动画。
又比如原作中经常用伏案绘画的背影来表现绘画者的努力创作,而电影版加入了各种小动作(抖腿、挠头、看镜子),让观众更直观感受到绘画者的奋战。
电影版还加入了高难度的背景运动动画,来进一步体现动画的影像魅力。
手绘动画要描绘背景运动是非常困难的事,需要有极强的空间想象力和透视能力,所以一般手绘动画的背景都是静态的,顶多来个平移,只有少数重要镜头才会做背景运动。
而本片有很多堪称炫技的背景运动动画,包括开篇的从夜空仰拍+俯拍运镜到藤野的房间,以及之后京本冲出房间的一幕,都给人带来了强烈的视觉震撼。
最能体现电影版影像风格的,是对原作名场面“雨中舞”的不同演绎。
漫画是用三格做铺垫后,直接接上一张大跨页,以一个冲击力拉满的定格姿势传达了藤野心中的雀跃,把漫画作为静态艺术的感染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虽然也可以用慢动作或定格来模仿漫画,但押山清高还是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方式,以彻底的动态影像来重新演绎这段静态名场面。
最终成果是一段包含了高难度背景运动动画+夸张肢体运动的长镜头,看起来别有一番风味。至于哪个更好,这就见仁见智了,推荐大家还是去亲自品味一下。
从动画制作的角度说,《蓦然回首》堪称宫崎骏《你想活出怎样的人生》后最能体现手绘动画魅力的电影,是新一代动画人写给动画的一封情书。
聊完了制作层面,下面聊聊电影在情节层面的改编。电影版在原作基础上增添了大量细节,让角色刻画和主题表达都更上一层楼。
这里说两个我印象最深的改编。一是电影对原作标题“Look Back”的深化,“Look Back”在原作中有两层含义:
第一层是中文标题翻译的“蓦然回首”,指的是藤野因京本之死陷入迷茫后,从京本留下的物品上(签名衣服、四格漫画)重拾自己创作漫画的初心。
第二层指的是绘画者努力的背影。从封面到正文,原作用了许多伏案绘画的背影作为象征意象,来体现绘画所付出的时间和汗水。
在这两层含义之上,电影版又增添了“Look Back”的第三层含义:京本和藤野关系的变化。
在藤野带着京本外出游玩的一连串镜头中,电影插入了京本的视角凝视藤野的背影,生动表达了京本的心路历程:
藤野先是紧拉着京本前进,带她摆脱家里蹲生活,进入到漫画创作的外部世界。
而随着藤野不断前进,两人紧拉的双手开始逐渐松开。
此时一直跟随藤野的京本也有了自己的想法,她萌发了想画得更好的愿望,于是她选择离开藤野身边,报考美术大学进一步深造。
原作本身是一个藤野和京本彼此救赎的故事,但藤野的存在感是明显强于京本的,原作里“Look Back”的两层含义都是从藤野的角度出发。
而电影通过增加京本视角的“Look Back”,以及其它一些戏份强化了京本的存在感,让观众体会到更多京本的想法和情感,使整部电影的感染力更上一层,结构上也更平衡有美感。
电影版第二个我印象深刻的改编,是加入了很多对绘画艰辛和挣扎的正面描写。
原作结尾想传递的主题是:即便绘画过程充满了痛苦,但绘画者仍然会因为读者的笑容和鼓励,毅然投身到这份痛苦中。
如何表现这份痛苦呢?原作是通过反复出现的伏案背影来象征的,但这其实只能表现出绘画需要投入的时间和汗水,很难表现出创作过程中的艰辛和挣扎。
电影版加入的各种细节则让绘画的痛苦更具体有感染力。
在藤野正式连载漫画《鲨鱼飞踢》后,电影版原创了一个漫画人气排名变化的表格(人气过低就会腰斩),配上对藤野绘画时痛苦表情的正面描写,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职业漫画家的艰辛和挣扎。
电影版还通过环境变化侧面描写了这份痛苦。当藤野和京本在家乡绘画时,两人可以从窗户外感受到大自然的四季变迁,享受着一种田园牧歌的自在快乐。
而当藤野独自前往东京开始连载时,她的工作环境变成了一个只能看到摩天大楼、缺乏生气的昏暗工作室,有时窗户都被堆积如山的稿件挡住。
在这些细节的铺垫和渲染下,电影结尾藤野振作起来重新投入绘画的背影是更有力量和信念感,也更能打动我的。
类似的改编细节还有不少,这些细节积累起来后,让电影版在完成度上更进一步,实现了对原作的完善和升华。
因此我推荐大家先看一遍漫画再去看电影,就算你之前看过漫画,估计很多细节也忘了。带着对漫画的新鲜记忆一边看电影一边对比两者的不同处理,一定能收获双份的乐趣。
《蓦然回首》在香港上映时有一份很有诗意的宣发文案,就让我以此作为本文的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