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为何“抛弃”小家电?
五一劳动节到了,
向所有劳动者致敬!
还有一个问题,
你家里的这些“劳动者”都还好吗?
一张精致的碎花桌布、
一口小巧玲珑的煎锅,
加一个“万物皆可炸”的空气炸锅
简单动手,
就可以收获一顿丰盛且漂亮的午餐。
然后拍一张相片,
发到朋友圈,
收获一轮点赞,
顿时幸福感满满。
当代年轻一代,
也许不是天天在家做饭,
但对做什么美食用什么小家电
非常“门儿清”。
据一项数据显示,
2021年,我国小家电市场5100亿元,
有望在2023年超过6000亿元。
在这其中,
90后、特别是95后的消费者,
逐渐成为小家电的主力消费军,
约占总消费人数的四成。
如果说“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描述的是古人劳作的场景;
那“机机复机机,家里塞满机”
描述的就是一些年轻人家里厨房的场景:
破壁机、豆浆机、酸奶机、
咖啡机、烤串机、早餐机、
蒸蛋机、面条机、料理机、
面包机、拌肉机、烤饼机
先不说用不用,
光摆在那儿,
看着就是烟火气,
仪式感也已到位。
这届年轻人,
为何对小家电这么钟情?
科技的发展和“宅经济”的兴起,
造就了小家电蓬勃发展的大环境。
一些年轻人不善于烹饪,
小家电能让烹饪技巧简单化。
很多工作交给它,
自己不用太操心;
此外,
年轻消费者对新兴事物的接受程度高,
更看中个性和颜值,
还有些“价格敏感”。
相比大家电,
小家电普遍有较高“颜值—价格”比;
同时,智能科技给家务活儿
赋予了社交属性,
厨房也能成为“云社交”场所,
既有人间烟火,
又能晒照分享,
工具加道具,怎能不爱?
不过,小家电市场蓬勃发展的背后,
也遇到边际效益递减的困境。
市场需求变大后,
商家入门门槛变低,
导致产品质量良莠不齐。
过度迎合年轻消费者,
也让厂商陷入“重营销、轻研发”的漩涡,
“高颜值+低价”成了
几乎等同于质量差。
同时,一些消费者也是“三分钟热度”,
“种草”后购入,
使用几次立刻“解毒”:
“它没有想象得那样方便”、
“它没让我的生活变得更精致”、
“我的厨艺不支持我使用这些产品”
体验几次后,
小家电只配在角落里吃灰。
在二手商品销售平台上,
面包机、养生壶、电烤箱等小家电是主流,
很多打着“全新”“九成新”标签。
今年年初,
某二手商品销售平台公布“十大无用商品”的名单,
破壁机位列其中。
空气炸锅则是排名第一的闲置商品。
消费不能被现实诱惑而随波逐流。
年轻人购买小家电时,
也是在选择一种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
他们希望在空闲时候,
能够从容地感受生活——
好好做一餐美食,
不总吃“垃圾食品”和外卖。
家电不独属哪一代人,
也没有谁能永远年轻。
真正能让自己过上健康生活的,
要靠正确的理念,
也要靠主观能动性,
小家电只是辅助手段。
真正发自内心想干活的时候,
即使没有那么多辅助工具,
也能把生活经营得热火朝天;
相反,如果只是一时兴起,
没有持续度,
小家电配置得再齐全,
新鲜感一旦冷却,
小家电就会被贴上无用的标签,
在家里占地儿、碍事儿,
为了省事,反倒麻烦!
小家电厂商
也应把健康的生活理念融入产品中,
解决消费者的使用“痛点”,
在提升质量的基础上加大创新,
力争在操控性、智能性上取得突破,
而不是将几种产品的功能
简单整合在一起;
力争突破圈层,
走向大众化,
让小家电成为家庭必备的电器,
让存在“吃灰”风险的小家电,
在民众家里长久“吃香”起来。
你最爱用哪种小家电?
评论区说说
编辑:张杭
统筹:岳翔 郭涛
来源:央视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