幻方宣布退出,中性策略为何被抛弃?

量化巨头幻方量化10月18日向投资人发布公告称,考虑到对冲产品的风险属性,公司将逐步将对冲全系产品投资仓位降低至0,同时自2024年10月28日起免除对冲系列产品后期的管理费。

放弃对冲的原因,幻方在公告中给出了解释:因市场环境变化,对冲系列产品难以同时取得收益和缩小风险敞口,潜在收益风险比明显下降,未来收益将明显低于投资人预期。

众所周知,量化基金在A股一直就因为对冲策略而备受争议。在今年春节前后的小盘股下跌行情中,量化基金就一度被推上风口浪尖。

幻方是国内量化基金行业的领军者。此次幻方宣布放弃对冲,意味着其将退出近年来备受市场关注的市场中性策略,或许在行业中产生示范效应。

市场大涨,中性策略却逆市下跌

幻方放弃对冲,可能与市场中性策略近期在市场大涨中逆市下跌不无关系。

9月底以来,国内政策转向催动A股史诗级大涨,但市场中性策略的私募产品却大幅跑输,部分产品甚至出现显著下跌。

据财经杂志统计,9月最后一周,千象股票中性1号、博普量化对冲6号、平方和智增1号、子午中性二十五号、世纪前沿松柏量化对冲1号等产品一周跌幅均超过了4%,鲁民投量化对冲二号跌幅超过了5%,这对于追求稳健的量化中性策略产品可谓是巨大跌幅。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还要从市场中性策略的产品结构说起。

市场中性策略是量化对冲策略的一种。该策略在多头端持有一篮子股票后,再持有一个市值对应的空头头寸(通常采用股指期货 、融券和期权等),形成对冲组合。

市场中性策略的特点是不承担市场风险或只承担有限的市场风险,业绩表现主要取决于选股端的选股端的 Alpha收益,整体风险相较于其它几类量化策略更低。

市场中性策略并非稳赚不赔,要面临敞口暴露、模型失效、流动性、基差变化等等风险。

此次市场大涨中,中性策略就遭遇了基差变化的风险。产品为了对冲风险而持有的股指期货空头头寸,在大涨中反而成了“定时炸弹”。

财经杂志对此有详细介绍:

事实上,早在此次幻方宣布放弃对冲之前,市场中性策略就已经在走下坡路。

市场中性策略在中国市场的历史并不长。由于高度依赖期货、期权等衍生品作为对冲,市场中性策略在2010年登陆中国后始终不温不火。直到2017年股指期货限制逐渐被放开会后才有了足够的生存空间。

海通证券指出,近几年在利率下行的大背景下,作为银行理财产品的替代产品之一,机构投资者逐渐开始将目光投向市场中性策略。不过,随着市场上量化产品规模的增加,量化策略的拥挤度也在不断提升,市场中性策略多头端的 Alpha 收益正逐渐下行,市场中性策略整体的吸引力也有所下滑。

从年度规模的角度来看,截至 2020 年末,公募市场上共存续 25 只市场中性策略产品,合计规模达到 572.97 亿元,为历史上的最高点。而在 2020 年后,随着量化赛道逐渐拥挤,Alpha 收益获取难度提升的同时,常年贴水的基差也进一步蚕食了收益,部分投资者选择赎回观望。

目前公募基金市场上存续的市场中性策略产品共23 只,合计规模约83亿元,在权益类产品中的占比相对较低。且 2021 年开始,市场上并未有新的市场中性策略公募产品发行。

据海通证券不完全统计,市场中性策略在私募的规模也是2021年到达顶峰后逐年下降,2023年底规模为1301亿,在所有策略中占比不足8%。

而今年春节前后小盘股暴跌行情中,DMA策略(可以简单理解为加了四倍杠杆的市场中性策略)在其中也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一度引发舆论热议。不少量化大厂的自营损失惨重,很多DMA产品遭到清洗出局,导致行业规模缩水。

据中信证券的统计,受微盘股下跌行情、杠杆融资约束收紧等影响,DMA业务压降明显,2024年上半年,资产规模从超3500亿元跌至约1100亿元,持有股票市值从2900亿元跌至约900亿元。

7月17日,量化巨头幻方发布《关于量化投资若干问题的解答》,就市场对量化基金的质疑做了一一回应。

公开消息显示,幻方在宣布放弃对冲前,其对冲产品的占比也已经不到5%。正如幻方公告所说,公司对冲产品存量规模较小,预计不会对市场产生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