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为何仍采战略模糊政策
(图/美联社)
美国前国务卿蓬佩奥在2020年11月12日接受电台节目访问时,曾就美国自1979年以来一贯尊重的「一中政策」,作了不一样的诠释,他特别强调「台湾非中国一部分」,而且过去35年美国两党政府所遵循的政策也承认这件事。
不过,此种说法恐怕也超出一般的理解。如果蓬佩奥的说法确是代表美国对两岸政策的扭转,那么这项政策显然是改变了传统的「战略模糊」,而是走向「战略清晰」的政策。
但是在拜登总统正式上任之后,我们发现很多他政治任命的美国官员,虽然没有人说出「台湾非中国一部分」这样的官方立场,但是有些表达的看法或立场,或多或少还是有呈现在「战略清晰」与「战略模糊」之间。
譬如,美国国务院发言人普莱斯在1月24日发布一则新闻稿,这应该是拜登政府上任后,首次对两岸议题公开表达政策立场。在文稿中,普莱斯竟然用了美国希望中国大陆能与台湾的「民选代表」(elected representatives)进行有意义的对话。当普莱斯用了「民选代表」一词,或许是避免美国对台湾应是「国家」或是「政府」认定的尴尬,但在不经意下也暗示出对台湾当局是「民选」的认定,至少是认为台湾不是在中国大陆「法理上」(De-Jure)的控制之下。
另外,布林肯在参议院外交委员会的国务卿提名听证会上曾表示,美国对中国,尽管他并不赞成川普使用的方法,但他肯定川普对中国采取「较为强硬」的路线,因为「毫无疑问地,中国对美国国家利益构成最重大的挑战。」
为什么拜登政府官员对中国的立场,不只是立场强硬而已,而且在言辞上尚呈现是从不示弱?导致这样的结果,可能是涵盖下列几个背景:
第一、美国盖洛普公司3月16日公布的一项民调结果显示,45%的受访美国民众将中国视作美最大敌人;5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是世界领先的经济大国,这一比例同比去年上升11个百分点,也超过认为美国是世界领先的经济大国的比例39%。而且文中还提到,中国已经在部分领域赶超美国,中国将在未来几年内收复台湾,并在2050年后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军事大国。试想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现阶段尚有能力克制中国上升之时,它为什么不用尽全力来遏制?
第二、美国国会自川普到拜登一直存在「仇中」及「抗中」的氛围。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朱松岭教授曾表示,经过川普4年执政,美国国会对大陆强硬的声音日益上升。而笔者也发现,国会在川普任内通过《台湾旅行法》、《台北法案》、《2021财年国防授权法案》等涉台法案,可以想像在国会两党想要「挺台」与「制中」的一致性。鉴于美国国会形成的氛围,即使民主党在最终赢得两院控制权,但国会对台湾问题或中国议题的立场,恐怕都不会发生太大的变化,也因此,拜登政府在两岸问题上处理与国会的关系,还是要在意国会反中立场的氛围。
第三、布鲁金斯学会外交政策研究主任欧汉龙4月28日曾在《国家利益》撰文指出,美国可以承诺保卫台湾,却不代表真有能力保卫台湾,中国显然在地理上更占优势。
因此,美国需要一个更好的抗衡计划,最好就是一发生战争,可集中全力、联合盟国对中国发动全面经济战。而这样的战略部署,也导致了美国在两岸之间最好是采取「战略模糊」,毕竟美国并不愿为台湾而引发与中国直接的军事冲突。(作者为澳门理工学院名誉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