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台海和平 美国战略模糊过时了吗?
步步为营:解读美中台未来7种情境。(TVBS)
美国和中华民国的共同防御条约于一九八○年一月一日终止,自那时起,美国一直没有讲清楚,未来在何种情况下会出兵保卫台湾。根据原本的条约内容,只要美国和中华民国任何一方在西太平洋遭到攻击,双方都必须「采取行动应对共同的危险」,但这项条约在美国和中国正式建交后就被勒令终止。有人认为美国的「战略模糊」(strategic ambiguity)政策可以威慑中国,使其不敢侵略台湾:因为不清楚美国会在何种情况下出兵保卫台湾,中国领导人在采取行动时就会有所顾忌,以免导致最坏的情况发生。此外,台湾实现民主化、民进党成为新兴的政坛势力后,美国保持「战略模糊」政策似乎更显必要─如果不能确定美国是否会出兵帮自己对抗中国的侵略,台湾若想采取追求独立的政策前,同样会三思此举激怒中国、把美国拖入战争泥淖的后果。利用「战略模糊」达到「双重威慑」(威慑中国也威慑台湾)的政策在过去四十多年来一直维护着美国的利益。然而,近年来解放军壮大得太快,即使美国在台湾发生紧急状况时出手干预,但解放军的实力和部署已经有击退美国的可能,其攻台的能力更不断提升。许多国安专家因此就美国的「战略模糊」政策是否足以守护台海和平展开了激辩。
第一个大力提倡美国改采「战略清晰」政策(strategic clarity,意指美国应该明确表示,若中国对台使用武力,美国会出手干预)的人是国会议员麦克.加拉格尔(Mike Gallagher),在二○二○年五月十一日为《国家评论》(National Review)撰写的一篇文章里,加拉格尔主张美国应结束长达四十年的战略模糊政策,呼吁美国政府应「发布明确的政策声明,承诺美国将捍卫台湾」。他强调,即便认知到「战略清晰」也有其风险,但自以为能继续安于现状而不思改变,处境将更加危险。
理察.哈斯(Richard Haass)和大卫.萨克斯(David Sacks)于二○二○年九月在《外交事务》杂志上支持改变政策后,「战略清晰」的政策主张开始吸引更多人认同。这两位作者认为,美国刻意制造的模糊空间,对军事实力不断增强的中国已经失去威慑力,因此他们建议白宫发布一份总统声明和相关行政命令,一方面重申美国支持一中政策,另一方面明确表示如果台湾遭到中国军事攻击,美国会出兵捍卫台湾。同时,两位作者还主张美国需要调整其军事力量部署,国防部的计划参谋也应该尽快研拟如何应对台湾的紧急状况。
二○二一年三月,时任美国印太指挥部指挥官菲利普.戴维森上将警告说,两岸确实有开战的可能,而且机率还持续升高。他的警告让支持「战略清晰」的人士精神为之一振,觉得更有希望说服政府改变政策。在参议院军事委员会召开的一场听证会上,戴维森表示,中国攻台「有可能在二○三○年前实现,甚至在接下来六年内就有可能发生」,而他的说法很快引来针对两岸爆发战争机率的激辩。两周后,下一任印太指挥官提名人选约翰.阿奎利诺(John Aquilino)上将(后来确实由他接任印太指挥官一职)却不再为戴维森的「六年论」背书,不过他仍旧表示「这个问题比大多数人想像的都更加紧迫」。
参谋首长联席会议主席马克.米利(Mark Milley)也在二○二二年六月的另一场国会听证会上讨论了此事。他表示,习近平和中国军方都很清楚入侵台湾的行动「非常复杂而且代价高昂」,并把中国攻台的能力和意图分开谈。米利认为,习近平虽然将目标设立在尽快提升解放军的实力、把夺取台湾的时间从二○三五年提前到二○二七年,但中国并没有意图急着在接下来一、两年内夺取台湾。米利明白,心念的转变可能只在一瞬之间,但他仍不认为中国入侵台湾这样的事情会「毫无预兆地突然发生」。
有些「战略清晰」派的说法正好呼应了近期美国国防界人士的担忧:美中和两岸之间的军事平衡已逐渐倾向中国,甚至可能让解放军逮到机会,在未来十年内占领并控制台湾。由此推论,中国军方若继续按兵不动,将错失对中国有利的局势、失去完成统一大业的机会。习近平本人对两岸分裂的情况也已经表现出不耐烦,他曾说,台湾和中国之间的分歧「不能一代一代传下去」。北京当局评估美国国力正在走下坡,而且民心厌战─这是许多专家学者认为中国可能在近期开战的原因之一。何况,美国不只从阿富汗撤军,甚至在俄罗斯发动侵略以前就已经决定不会出兵捍卫乌克兰,以上种种更让中国有理由相信,美国不会派兵保护台湾。此外,大量文章援引美国国防部和知名智库兰德公司(RAND corporation)的兵推,显示美中若因台湾开战,结局会是美国战败,而中国将在短短几天到几周内接管台湾。鉴于现在没有什么军事手段能快速提升对中国的威慑力,「战略清晰」对美国而言可能是更合时宜的政策选择。(三之一,摘自TVBS《步步为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