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建伟:曾被嘲讽“骗子”,遭无数网民误解,他用实力让人闭嘴!
他曾经被中国的公知们嘲讽为“就是一个骗子”,也因此被无数的网民们误解,但面对网络上铺天盖地的嘲讽与谩骂,他全然不曾理会只是一心一意的投入到自己的科研工作中。
后来在他的主导下中国第一颗量子卫星“墨子号”成功发射,甚至将中国的量子技术提高到中国前列,他也因此证明了自己不是一个“骗子”,他就是潘建伟教授被称作为中国“量子之父”。
1970年3月在浙江东阳的医院内潘建伟出生了,少年的他显得极为的聪明,在其中小学阶段全都是全班第一甚至于全年级第一的优异成绩。
1987年潘建伟以优异的成绩被中国科技大学录取,专业为近代物理系,1992年本科毕业后继续留校深造于1995年获得中国科技大学硕士学位。
潘建伟教授
硕士毕业后潘建伟教授前往奥地利维也纳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并于1999年获得维也纳博士学位,在维也纳学习期间,他参与了他的导师赛林格教授所研究的量子态隐形传送以及纠缠态交换的项目,并获得成功。
这也是潘建伟首次参与量子领域的实验,这对他而言是一次前所未有的体验,因为国内的条件当时并不允许,后来潘建伟教授被中国科技大学聘请担任教授一职,致力于研究量子领域,中国的量子事业也在潘教授的带领开始了新的征程。
其实量子力学自从被提出后,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已经为解决信息科技发展出现的问题做好了准备,其中量子计算机就是一种代表,它能够解决传统计算机无法解决的复杂问题,展现量子技术的优越性。
比如谷歌就宣布开发了一个全新的53量子比特处理器,只用了大约200秒的时间就解决了传统计算机可能需要1万年才能够处理的问题。
量子计算机是随着可操纵的量子比特数呈现指数增长,利用万亿次传统计算机分解300位的大数需要15万年,而利用万亿次量子计算机只需要1秒!
潘建伟教授
而在此项研究中,潘建伟教授则是宣称,“我们刚刚完成了对50个光子的玻色取样,相比谷歌的量子优越性大概可以快100万倍。”
在此之前潘建伟的研究团队朱晓波教授也在中科大上海研究院举办的“墨子沙龙”上表示,中科大团队将在未来实现60比特量子计算系统。
这意味着中科大所研究出的量子计算机将会超越谷歌目前宣布研制成功的53比特量子计算水平。
根据环球时报的报道,谷歌在英国《自然》杂志上刊登论文,宣称谷歌已经在量子计算器实现了“量子霸权”,谷歌首席执行官称谷歌一共花费了13年才取得这一突破。
同时多家英国媒体还声称,谷歌的一份研究报告显示,其研发的量子计算机成功在3分20秒的时间内,完成传统计算机需要1万年才能够处理的问题。
该报告还指出谷歌最新研制的53量子位的量子计算机被命名为“悬铃木”,它所进行的运算可以证明一个随机数字生成运算。
而潘建伟教授的研究团队将会比谷歌更快更强,中国的量子计算机的发展也势必将在未来走向前列。
概念图
而除了量子计算机外,潘建伟研究团队还联合牛津大学,中科院院士王建宇,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等,在《自然》上发表了《基于纠缠的千公里级安全量子加密》。
这是利用“墨子号”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基于纠缠的千公里级量子密钥分发。
这项研究成果的厉害之处在于,直接把地面无中继保密通信的空间距离提高了一个数量级,通过对物理学原理,确保了即便卫星被劫持,依然能够实现安全的量子通信。
而量子加密技术目前则是世界最尖端的科研对象之一,它有着极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备受世界各国所期待,量子密钥是利用量子态进行加密,任何形式的窃听行为都会造成量子态的改变。
因此潘建伟教授声称,“量子通信提供了一种原理上无条件安全的通信方式”,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只要是使用了量子加密技术,如银行保险等十分注重安全以及隐私的领域几乎不存在被他人“窃取”的可能。
可是要是想要真正应用于实际生活中,依然存在着两大难题,一个是安全性,另一个则是超远距离传输,这两个是“鱼与熊掌”的关系,想要实现超远距离传输,那么在传输过程中的安全性就无法得到保障,反之亦然。
概念图
因此在之前的研究中,现场点对点光纤量子密钥分发的安全距离大约都在百公里级,在极端条件下,最多也只能达到500公里。
因此要想实现千公里级的量子密钥分发,就必须借助量子中继器,比如中国首条量子保密通信干线“京沪干线”。
该条通信干线就使用了32个中继节点接力转发,实现了连接北京到上海,贯穿济南和合肥全长2000公里的量子通信网络。
而在最近公布的最新研究情况称,潘建伟团队利用“墨子号”卫星作为中继点,已经实现了高达7600公里的超远距离传输,目前来说是世界最长的一条通信干线。
可是在利用“中继器”作为通信的中转分发也会打破量子通信的“绝对安全”堡垒,因为任何中继器,甚至是远在太空的“墨子号”卫星都存在被他人非法劫持的危险,而一旦中继器被他人利用,那么其造成的后果将会是灾难性的。
潘建伟教授
可是潘建伟教授的研究团队就成功的打破这个两难的困境,实现了长达1120公里的无中继纠缠量子密钥分发,研究人员们打破以往的惯性思维,不再利用“墨子号”,而是让它作为纠缠源头,只负责纠缠,不必掌握任何密钥信息。
这样就算是未来某一天“墨子号”真的被劫持了,也不用担心信息泄露的危险,而且此项技术还将无中继传输距离提升到千公里级。
可以预见的是在未来,在潘建伟教授及其研究团队的带领下,中国的量子技术也势必将越走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