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学者曾放言中国没有唐代木构建筑,梁思成夫妇用实力让他们闭嘴!
名称:五台山佛光寺
地点:山西五台县城豆村镇
参观价值:唐代木构建筑的孤例
交通:建议自驾
当地特产:台蘑、核桃、台党参等
当地美食:砍三刀、枣花馍馍、万卷酥等
关联打卡地:五台山(世界文化景观遗产、国家5A级别景区)
1937年,在卢沟桥的烽烟即将扬起的前一个月,梁思成先生带着他的爱人林徽因踏上了山西五台山。
他们此行,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打破日本学者关于中国没有唐代木构建筑的断言,这其实是中日两国在那个年代各个领域进行角力的表现。
日本对于中国的侵略除了军事手段,在文化打击我们自信,也是他们常有的伎俩。他们曾说:“要研究唐代建筑,只能去日本的奈良”。
梁思成夫妇的举动某种意义上对中国意义巨大,那么,他们能否如愿呢?
01
缘起敦煌,踏上五台山
梁思成夫妇在大学教授中国建筑学,培养了一大批的优秀学生。这些学生又反过来加入到梁先生的课题研究中,给夫妇二人带来不少帮助。
在梁、林两位先生和诸多弟子的努力下,他们发现了许多宋、元时期的古建,但唐代的仍旧没有发现,这让梁思成先生内心非常难受。
但是,梁先生深知“礼失求诸野”,偌大的中国一定有他们未曾关注到的地方,只要有决心,缺少的就是那么一次机缘。
偶然间,梁先生想到伯希和的《敦煌石窟目录》一书中记载了五台山的大佛光寺,那里人迹罕至,比较偏僻,这座寺庙自然没有其他寺庙香火旺,可是这也是藏匿古建的好地方。
没有太多思索,两位先生带着几名学生踏上了五台山之旅。
那个时候,盛夏的山西生态不是一般的“好”,他们在崎岖的山路上艰难行进,部分地方甚至要拉着驴步行。
图片出自网络
走走停停两天,才在夕阳中看到了佛光寺。
他们没有来得及休息,就开展了记录、查询工作,不要觉得那个时候的山西是全国“模范省”,但日子照样清苦。
梁、林两位先生风餐露宿,和当地百姓一起,吃着玉米糊糊和汤面。给他们工作添加麻烦的还有蝙蝠、臭虫、蚊子。
梁先生从佛光寺东大殿的斗拱、梁架、藻井、雕花断定这是晚唐建筑,而殿内的佛像尤其是菩萨立像,造型又与敦煌莫高窟相似,这已经是中唐风格了。
并且,屋顶的“大叉手”结构,只存在于唐代的绘画中。
梁思成先生在山西|图片出自网络
然而,唐朝是一个存在较久的朝代,时间跨度太大,无法精确定位佛光寺具体的年代。
更何况,晚唐五代后,五台山属于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管辖,受中原宋朝风格影响较少,从唐宋大变革的角度,只能确认佛光寺非宋代建筑,不能排除是五代、辽代建筑。
除非,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这时候,林徽因先生的远视眼立下了功劳,林先生是女士,一般是不会上房梁的,所以夫妇二人有着“梁上君子”“林下美人”的称号。
但林先生在做记录的时候,偶然发现大殿内一根梁上有一条很淡的毛笔字迹“佛殿主上都送供女弟子宁公遇”的字样,忽然想起大殿外面的石经幡也有“女弟子宁公遇”这句话。
林徽因先生在山西|图片出自网络
两段经文相互佐证,加上大殿的艺术风格和建筑结构,终于确定大殿建造的时间。石经幢上刻写的纪年是: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
02
文殊信仰,偏殿与主殿竞风采
如果按照原始佛教,佛塔才应该是主要建筑。但由于我国北方冬天气温寒冷,无法满足多人礼佛的需求,因此可容纳较多信众,并举行礼佛活动的佛殿便成了主要建筑。
并根据功能的不同,会在殿的中轴线上安排一些特色建筑,如观音院、方丈院。
佛光寺总体而言,基本上采用了我国传统的宅邸多进式庭院布局,“前厅为大殿,后堂为佛堂”,减少了建造的时间与物资消耗,又避免了佛塔为主体的建筑实用性不足的缺点。
佛光寺的主体建筑东大殿建造在十米高的石基上,居高临下,气魄雄伟。
东大殿实景与模型|图出自山西文物研究所编著《佛光寺》
东大殿面宽七间,进深四间,八架单檐五脊顶,屋顶坡度平缓,屋檐伸出较远。
殿以檐柱和内柱承托着殿顶屋架。柱子圆形,花身平直,柱头设置肥硕雄健的斗棋,承托着深远翼出的屋檐。
殿内的天花板是小格子形,露明的梁架上写着重要施主的名字,“宁公遇”的名字就在其中。
在东大殿南端天王像旁边有一尊女信众像,这便是宁公遇本人的塑像,很明显能够看到唐宋之际女性审美观念的变化。
大殿顶部屋脊正中及两端矗立着高大的琉璃脊刹和琉璃鸱吻。
值得注意的是,东大殿存有唐代及其他朝代的许多壁画,有一幅在明见佛座背面题有:“宣和四年三月初”的字样。
这为金宋相约攻辽的背景、燕云十六州的区划变革提供了视角。
与东大殿相比,文殊殿是一个配殿,但规模却和东大殿相差无几,这在佛教建筑格局中是一个另类。
文殊殿实景与模型|图出自山西文物研究所编著《佛光寺》
这或许和五台山浓厚的文殊信仰有关。
《华严经·菩萨住处品》说:“ 东北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常为说法。”
“清凉山”,并非地理学意义的实际山名,到北魏之时,尚属模糊概念,从印度到中国都未被指实。
而五台山本身气候之清凉,景象之诡奇,山川之形胜,颇具神秘气氛,足可当“清凉山”而无疑。
信奉文殊菩萨的华严宗和尚来到五台山后,虔诚地把“清凉山”想象为文殊道场具体景象,文殊信仰由此形成。
与东大殿相比,文殊殿一个突出的特点是殿内柱子仅有四根,少于东大殿的十二根,这是我国营造法式中“减柱造建筑”的典型。
03
香火稀薄,免于兵燹之灾
佛光寺如此珍贵,能保留下来,殊为不易。
因为在唐代,有过“会昌灭佛”的大事件,虽然在当时是必要行为,但确实给佛教文化造成了摧残,许多典籍、佛寺毁于朝廷的政策。
佛光寺因在五台山环抱之外、散落在深山老林之处,香火冷落,僧侣贫困,使得这座寺庙没有引起朝廷的太大注意,反而得以保留。
加上大同在中古时代,往往被少数民族政权占据,辽国甚至有“辽以释亡”的说法,佛光寺没有遭到中原王朝那种“时而不管不顾、时而打压”的情形。
东大殿唐代壁画|图出自山西文物研究所编著《佛光寺》
元代统治者也信仰佛教,明代由于朱元璋曾出家为僧,对佛教大部分时期采取了宽容的政策。
所以,佛光寺浓缩了各个朝代的风格建筑。
金代,佛光寺前院两侧建文殊、普贤二殿。天会十五年(1137年),建文殊殿。
元代,佛光寺补修殿顶,添配脊兽。至正十一年(1351年),文殊殿重修。
明清,重建天王殿、伽兰殿、香风花雨楼、关帝殿、万善堂等。
明弘治年间(1488~1505年),文殊殿重新装绘过。
清末,普贤殿焚毁。民国初年,增筑窑洞和南北厢房,始成现存规模。
找到了唐代木构建筑,又有其他朝代文物加持,无怪乎梁思成先生称佛光寺为“中国第一国宝”。
梁、林两位先生将这次旅程所得写成了学术论文,震惊了国内外。
然而,没过多久,日军侵华。在颠沛流离中,梁思成患上了脊椎软组织硬化症,林徽因先生的肺病也愈发严重。
两位先生许多时候还需要典当衣物满足生计,但他们二人依旧笔耕不辍,为日后注释《营造法式》和编写《中国建筑史》,准备了良好的基础。
佛光寺俯瞰图||图出自山西文物研究所编著《佛光寺》
不过,梁、林两位先生这次山西之行成果虽丰,但却因为侵华战争错过了年代更久远的南禅寺。
如今的山西古建筑被发现地更多,这类寺庙褪去了宗教的外衣,单纯作为建筑艺术的顶峰,撼动着每个炎黄子孙的心。
这不仅是山西的骄傲,更是中国的骄傲。
本文,看鉴君为大家推荐的文旅系列第一期,通过佛光寺的发现、构造、价值三个方面介绍这座梁思成先生口中的“第一国宝”。
看鉴君相信各位的故乡,或者脑海中一定有印象深刻的其他古建筑,都有独特的风采。
各位可以在评论区说出自己心目中价值不菲的“国宝”,点赞破100,看鉴君为您专门撰文。
未来,看鉴写什么,你们说了算!
看鉴书友会即将正式上线啦!!!
诚邀你们与我一起,从历史解读世界,感受有趣的灵魂。在书籍里收获比金子更宝贵的东西。
作为一名热爱且深知阅读重要性的人,我很高兴可以通过读书会,让大家更轻松地与书结缘。
届时,我们会举办主题沙龙、专场直播等活动,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用碎片化的时间积累,实现自我提升质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