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男夜钓惊见「肉灵芝」 透明果冻竟是温室救星

澎湖西屿颜姓民众夜钓起樽海鞘,还因为像有果核的透明水母,而误以为可能是肉灵芝(俗称「太岁」)。(颜东星提供/许逸民澎湖传真)

樽海鞘就像海洋中的透明果冻,群体生活时,排列还会同方向,且单方向排水推进。(陈尽川提供/许逸民澎湖传真)

海中的樽海鞘看过吗?澎湖西屿有民众夜钓时,就还误以为是肉灵芝(俗称「太岁」)的一种。而一长串外形像透明果冻的樽海鞘就像一排透明的宝特瓶,有趣的是这透明体内有个像核状的物体,就是樽海鞘进食和排泄一体的「泄殖腔」。还有研究指出,这种独一无二的生理构造,可以有效减缓温室效应,因为能大出有富含碳的粪便,并快速沉入海底,更可能是底栖生物的潜在长期食物来源。

水试所澎湖渔业生物研究中心指出,形似水母的樽海鞘,是滤食性生物,为海洋胶体性浮游动物,属于脊索动物门,形状多样,一般呈桶状,可利用身体的纤毛摆动,将水流引入口,再以黏膜网滤食水中的有机颗粒。其在海洋中扮演次级生产者的角色,透过食物链将碳及能量往高阶生物传递。

樽海鞘就像海洋中的透明果冻,聚集一起就像一整排海中的宝特瓶,而且同方向。(陈尽川提供/许逸民澎湖传真)

在海中,可能单体优游,也可能和同伴聚集在一起成长条状。有趣的是,形成带状或环状的樽海鞘群体生活时,排列还会同方向,且单方向排水推进。

澎湖渔业生物研究中心主任谢恒毅说,樽海鞘游泳能力弱,没主动的活动能力,通常漂浮在海水表层,随着波浪、海流来移动,因此在南、北风季节交替时,就会大量出现停留。

然而,大量樽海鞘的群聚会对渔业的渔获量造成不利影响,因其数量过于庞大时还会堵塞渔网,妨碍渔捞作业。像日本就有樽海鞘缠上渔网,因为本身黏液卡在网线缠绕处,让鱼网几乎只要下海一次,就几乎无法使用,而且增加其重量,更造成渔船起网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