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判世俗酱缸 柏杨只为苍生说人话
张香华回忆与柏杨收藏着从各地带回的宠物玩偶。图为2005年柏杨与张香华亲蜜地与玩偶合影。(本报资料照片)
作为第一手发现柏杨大学毕业论文《政治斗争研究》影本手稿者,也是「柏杨迷」的大陆资深媒体人杨仑说,从论文架构、写作逻辑和思考方式可见,与40年后的《丑陋的中国人》一脉相承。着眼点都落在传统文化累积的「毒素」上,只因论文选题以「政治斗争」为切入点,角度虽不同,但试图解决的问题、批判的原则与哲学如出一辙。后来提出的「酱缸文化」及世俗化批判,几乎都可以在这里找到根源。
杨仑发现,一般对于柏杨作品的研究,大多从1953年他33岁在《自由谈》杂志发表第一篇散文为起点,如今,这本1946年4月他26岁发表的毕业论文,已隐然流露出他「只为苍生说人话」此一终身践行的人生观、历史观,别具意义。
杨仑称,论文中,柏杨以流氓、出版物、术谋等社会生活中习见的现象入手,由小及大解构与思考主题。这种思考也贯穿柏杨一生的创作生活,杂文、小说或历史。他以市井小民立场看待社会、传统文化问题,他批评的正是世俗生活本身的文化。
杨仑表示,柏杨在论文中特别以专章介绍了「民族性」之于政治斗争的重要性,中国民族性优点是爱好和平与平等、中庸精神、坚韧宽厚、宗教思想淡薄。缺点是缺少理论思想、缺少彻底精神、缺少组织力、缺少知识欲、重形式轻实质。
论文指出,「政治斗争的唯一武器是群众」、「领袖的权力是人民赋予的。群众是主人,领袖是仆人。」惟一旦夺取政权,「唯利是图的流氓政客,便会千方百计的挤了进来,……他们唯一的要务是博得领袖们的欢欣与信任,以便争夺权利,凡是阻碍他们这种企图的人,都是他们的敌人。」
此外,这本论文参考书目很特别,还有中共机关刊物《新华日报》、《群众》、中国民主同盟机关报《民主报》、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等,可见柏杨做学问海纳百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