飄揚的赤旗(上):日本共產黨,從槍桿子到議會廳

日本共产党:持续飘扬于资本主义阵营中一面特异的红旗。左图为早期日共充满战斗路线风格的宣传海报,右图为近年日共推销官方刊物《赤旗报》的宣传,形成「从枪杆子到议会厅」、不同年代的对比。 图/日本共产党

许多台湾人到日本旅游时,在街上发现「日本共产党」的海报或招牌时,总掩不住惊讶,「共产党」仿佛给台湾人一种危险又神秘的感觉。而在被认为是美国坚实盟友、又是资本主义大国的日本,居然还可以在公共场所看到「共产党」,更是让人好奇,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在苏联革命之后,列宁于1919年成立第三国际,目标以苏共领导各国共产党,推动世界革命。当时居于美国的日本社会主义运动者片山潜和近藤荣藏,便在苏共的支持之下,由近藤返日组党,片山则赴莫斯科在外呼应。

▎战前:被彻底扼杀的草创期

然而,当时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中创设的共产党,大多是脱胎分裂自既有社会主义运动或政党而来,具有一定的组织基础。但当时日本的所谓社会主义运动,不仅内部思想分歧,也仅止于知识份子之间,缺少大众组织实力。再加上1911年的政治案件「大逆事件」之后,许多左派人士入狱、被处死,更是元气大伤。

在被称为「严冬」的时代中,近藤又因挥霍苏共提供的巨额资金玩乐而被当局盯上,其成立的「晓民共产党」于1921年即被破获。而后苏共又在1922年,促成由堺利彦等人组成日本共产党。但当时资讯与资金都只能靠人力秘密往来传递,经常性的资金遗失与资讯灌水,让莫斯科的支援事倍功半。再加上日共成员多是知识份子,缺乏地下党活动所需的组织基础与运动技能,不久即被警察渗透,干部纷纷被捕,最后自行决议解散。

然而,拒绝承认解散决议的第三国际,立即着手重建日共。在1926年重建的日共党员虽少,但在学生、知识界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也掌握了偏左翼的日本劳动组合评议会(总工会)以及劳动农民党。然而日本政府并未坐视,在1928年到1935年间的连番扫荡之下,大量党员入狱、转向(意即在检警的「教诲」之后「自新」,宣言反对社会主义),再加上卧底的活跃,日共几近全灭。

在1926年重建的日共党员虽少,但在学生、知识界具有相当大的影响力,也掌握了偏左翼的日本劳动组合评议会以及劳动农民党。 图/戦间期日本の政治的抗议活动

▎战后初期:从蜜月到决裂,从枪杆到议会

1945年败战后,盟军总司令部(GHQ)占领日本,开始推动民主化,政治犯纷纷被释放。当时在狱中坚持不转向的少数共党干部宫本显治、德田球一等,受到英雄式的欢迎。在这段蜜月期里,日共的势力随着蓬勃的社运水涨船高,在拥有一百六十三万会员的左派总工会「产别会议」中,也居于主导地位。

然而面对高扬的工运,政府与资本家开始以解雇工会成员等方式反制,在各产业均爆发劳资争议,最终在1947年发展成跨产业、派别的「二月一日总罢工」,要与政府对决。但就在罢工前日,麦克阿瑟下令强押总罢工的委员长伊井弥四郎,令其透过NHK向全国昭告罢工中止,此举也为GHQ与日本左翼的蜜月期划下句点。

尽管如此,左翼势力并未就此消退,日共在1949年的国会大选一举获得35席。但将GHQ定位为「解放军」的日共,招致了苏联的严厉批判,并引发了严重的路线分裂。此外在工会也对日共由上而下的指导姿态,以及政治优先的行动方针产生反弹。最终在「工会民主化」的呼声下,日共遭到排除,新的总工会「总评」在1950年成立,支持对象倒向了社会党。

1947年发展成跨产业、派别的「二月一日总罢工」,却在罢工前日被麦克阿瑟强迫中止。 图/维基共享

总罢工的委员长伊井弥四郎,右手撑着头坐在NHK里,向全国昭告罢工中止。 图/维基共享

随着冷战情势进展,GHQ的反共政策也日渐升级,最后麦克阿瑟在1950年发表反共声明,并褫夺日共党员公职,驱逐劳工中的日共党员。日共在内部路线斗争与外部镇压之下,陷入混乱。而部分派系在苏共、中共影响下,走向武装革命路线,但实际上毫无任何可行的计划与实力,反而导致了更强烈的镇压,还失去了工会与大众的支持。

最后日共在1955年的第六届全国协议会(六全协)中,将武装革命定调为苏中「干涉」下的「极左冒险主义」,宣告重回议会路线,并切割投入武装活动的党员。曾经参与日共武装组织「中核自卫队」的文化工作者城户升,在诗作「时机成熟」中写道:

静静地扣下板机

从枪口中碰地一声轻快飞出的

是系着绳子的

软木塞

做为基层的城户,对于曾高唱革命,又轻易抛弃的党,表露出了深深的失望。此举也引发原接受日共指导的左翼学生间的普遍不满,与党中央在理论与实践上的对立日渐激化。1958年,以左翼学生为主体的「共产主义者同盟」成立,正式与以共产党与社会党为代表的「旧左翼」割席,以「新左翼」的身份掀起了六零年代学运的浪潮。

50年代部分派系走向武装革命路线,图为日本官方资料集《武力革命与破防法》(破防法为「破坏活动防止法」简称),篇章标题为「营养分析表」、「球根植栽法」等看似农业专书,但内容其实是定时炸弹与各类武器制作法。1952年(昭和27)出版。 图/作者提供

▎六零、七零年代:「独立自主」的大众政党

重回议会路线,但在1960年国会席次仅剩三席的日共,一面在安保、反核等议题上与其他势力时而合作、时而斗争,一面开始发展党组织。除了既有的党部之外,对于妇女、学生、农民、工人等不同的群体,也相继在全国范围创设了相对应的外围社团与刊物。

在路线上也有重大转换。首先是将政纲主轴从革命口号,转为一般大众所关心的物价、社福、税金、教育等议题。于70年代的党纲修订中,更将向来奉为圭臬的「马列主义」改为「科学社会主义」,并强调日共在理论上的「自主发展」成果。在给党员的指定阅读当中,也从马列文献,修改为以日共官方文书与党干部著作为主。「无产阶级专政」目标则改为「劳动阶级掌权」,大幅向大众靠近。

在大众路线之下,日共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长,在1972年选举中于众议院取得了35席。共产党更进一步将「无产阶级政党专政」目标,修改为「民主联合政府」,开启与他党联合执政的空间。其后在与社会党的数度整合之下,日共于1979年的选举中,在地方议会取得了3555席,众议院则是史上最多的41席。

但日共的转型,除了被国内新左翼势力批判为反革命外,也受到了来自苏共与中共的压力。日共先是反对由美苏等强国独占核武的国际体系,与苏共决裂。而同时期也与苏共交恶的中共,虽因此靠近日共,但由于日共反对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以及武装路线,双方关系旋即在连番冲突后降到冰点。对此,在日共内部也引发了激烈斗争,最后亲苏与亲中派落败,正式确立了日共不从属于特定国家共党的所谓「独立自主路线」。

日共反对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以及武装路线,双方关系旋即在连番冲突后降到冰点。 图/法新社

▎日共一甲子:从革命政党转型为议会政党

虽然在日本警方的官方立场上,至今仍一贯认为日共是「披着羊皮的狼」,转型只是幌子,骨子里仍未放弃暴力革命,并因此持续监控日共,也有部分民众相信这样的说法。而作为「共产党」,日共在党组织上维持着中央集权式的「民主集中制」,也确实让日共相较其他政党而言,党中央拥有着绝对的权力,高层决策机制也相当不透明,而为人所诟病。但这些反共阵营的看法,与其说是出自于对日共的分析,有不少其实是为巩固自身阵营而扎出的稻草人。

1920年代在第三国际世界革命的布局下扶植的日共,在创党六十年后,基本上转型成为了日本国内的议会政党。原本以「暴力革命」达成「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在实质上被扬弃;而在与苏共、中共决裂,以及党内亲苏、亲中派的落败之后,日共也不再服膺于特定共党的国际战略,而是以自身在日本国内的存续为优先,成为在冷战时期,持续飘扬于资本主义阵营中一面特异的红旗。

日共扬弃原本以「暴力革命」达成「无产阶级专政」的目标,不再服膺于特定共党的国际战略,而是以自身在日本国内的存续为优先。 图/维基共享

——(接续下篇/飘扬的赤旗(下):日共左翼之路,牵动政局的关键)

——(接续下篇/飘扬的赤旗(下):日共左翼之路,牵动政局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