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观点|一场唤醒历史记忆的沉浸式体验 「我家的两岸故事-南京巡展」

一场唤醒历史记忆的沉浸式体验 「我家的两岸故事-南京巡展」正式开幕(图片来源:沈春池文教基金会提供)

由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主办的「我家的两岸故事—南京巡展」,5日上午在南京大报恩寺遗址博物馆盛大开展。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沈蓓莉、北京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南京市文投集团副总经理瞿峰、台湾中华文化推广协会理事长赵怡、台湾沈春池文教基金会董事长沈庆京、两岸知名媒体人黄智贤等人皆致词祝贺;现场参与开幕式的贵宾约300人。其中包括高龄90多岁、曾荣获「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高秉涵律师特别从台湾赶来参与盛会并观展。

我家的两岸故事南京巡展开幕式。(图片来源:沈春池文教基金会提供)

典礼主持更是请来台湾重量级的主持人曹启泰,他也分享自己的两岸故事,他说89年时陪父亲回北京探亲,回忆父亲相当情绪激动一路从台湾哭到香港再到北京,抵达机场时看到一排亲友早在接机大厅等候,离家40年父亲终于与老家的亲人团聚 。

首先致词的贵宾是南京市文投集团副总经理瞿峰表示,官方近年来举办两岸交流活动不遗余力,接待台湾的学生、学者数万人次,两岸同文同种,同根同源,中华文化应是两岸人民心之所向,本次南京巡展是一次重要的活动,用各种形式守护、重现迁台历史记忆。

台湾中华文化推广协会荣誉理事长赵怡提及,1949年从大陆迁到台湾的人口总数大约一百二十万人,他们用青春、血汗和智慧创造了台湾的奇迹、注入中华文化的内涵,七十多年过去了,这些外省族群却被忽视,感谢沈春池基金会多年来推动「抢救迁台记忆库」, 并制作一系列人物影音纪录片, 这些脍炙人口之作, 不仅抚慰同胞的乡愁,也拉近两岸距离, 并警示战争的残酷以及和平的可贵。

前排左起为沈庆京、赵怡、高秉涵。(图片来源:沈春池文教基金会提供)

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创办人沈庆京致词时说道:父亲沈春池报考南京中央军校13期,因年龄太大未能录取,低报年龄才顺利进入黄埔14期就读。1947年父亲调派至南京,那年他也在下关出生。同年,台湾发生228事件,会讲闽南话的军官父亲被派到台湾翻译纠纷问题。随后国共内战失利,百万军民从大陆相继迁来台湾,因儿时深刻感受到省籍融合的冲突,1987年决心独家赞助凌峰拍摄《八千里路云和月》影集,并资助凌峰带领十位老兵返乡探亲,间接促进开放两岸交流,尽管冒着财产查封和入罪风险,但这也是他一生感觉最感光荣之事。

高秉涵到展场看到自己的报导。(图片来源:沈春池文教基金会提供)

资深媒体人黄智贤则强调祖先两百多年前从大陆来台,自己也是迁台的后代,老师和很多同学都是来自眷村,对眷村的情感很深。尤其自己从小就爱各省美食,饺子、锅贴、杠子头...台湾美食融合中国大江南北的习俗与美味,全是因为迁台人物的「乡愁」。

北京故宫博物院常务副院长娄玮表示,故宫博物院与沈春池文教基金会合作已有二十年历史,双方的合作为故宫博物院院史的研究提供了详实的资料纪录,让这段峥嵘历史的保存能更加完善,也更加体现两岸视同根同源的中华文化,血浓于水的民族情感。

石静文(右)带领贵宾介绍展场。(图片来源:沈春池文教基金会提供)

中国宋庆龄基金会副主席沈蓓莉说,与沈春池文教基金会携手合作十余年,为两岸的交流共同举办许多活动,未来将持续秉持两岸一家亲的理念,致力于两岸文化公益的合作。

开幕式现场节目更让与会贵宾享受在中华艺文的薰陶中。有南京民族乐团传统戏曲《苏堤漫步》演出。还有台湾的女记者与作家协会欢唱团带来《梦田》和《菊花台》等曲子,表演者包括华视前主播陈月卿、李艳秋、联合晚报前总编辑傅依萍等人,皆是台湾媒体与文化界非常知名的人物。

我家的两岸故事南京巡展即起开展。(图片来源:沈春池文教基金会提供)

基金会秘书长石静文带领贵宾介绍展场,她说此次以唤醒历史记忆为主轴,共分为离乡、思乡、新故乡、返乡四个主题区,讲述1949年前后百万军民渡海迁台,历经离家、安家、返家的生命故事。除了五十支迁台人物纪录片的影音播放、精选百件流徙来台的传家宝与历史相片,更规划南京专区。介绍南京国民革命军学校遗族与六十兵工厂落脚台湾,迁台后代五十年后寻根溯源的感人故事。

「我家的两岸故事-南京巡展」用新颖的的沉浸式体验科技,让民众近距离观赏迁台人物的生命记忆与陈列的历史文物,展期自7月5日至8月15日,是今夏阖家大小探游的绝佳选择,敬请把握展出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