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华为新品皆谈AI,大模型产业落地渗透率仍不足

苹果的首个AI手机和华为的首个三折叠屏手机,同日发布,让9月10日这一天科技感更浓厚。

今年苹果发布会的主题是“高光”,而展现高光时刻的非“Apple Intelligence”莫属。具体到iPhone16系列上,主要落地四个方向,其中Siri将迎来全新升级。为了更好的适配AI,还搭载上了A18仿生芯片。

华为主打三折,与iPhone16的受众也有点差异,但是介绍三折Mate XT时,仍旧强调其配备了AI功能,包括但不限于AI翻译、AI扩图等。

伴随着今年年初第一批AI手机的上市,“手机是AI的最佳载体”已经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认可。但是无论是消费端和销售侧的感知,AI手机远没有达到颠覆状态。就连刚刚发布的苹果AI手机,外媒作家福勒评价AI还是半成品,仍处于早期阶段。

将目光放到AI身上,去年火热的大模型领域,今年更多的是在寻找一个更高频的切入场景。很明显的信号是,大模型行业化的愈来愈强,大厂开始建立生态联盟。在2024外滩大会期间,“大模型产业技术联盟”正式成立,前段时间火山引擎也牵头搭建包括零售、汽车、智能终端等行业大模型生态联盟。

但是根据国联证券统计A股上市公司2023年财报显示,AIGC整体渗透率不足20%,在超过一半的一级行业渗透率不到10%。从而,种种争论和怀疑,开始指向大模型的能力,也有观点认为大模型的浪潮发展至今已经很明显有泡沫的迹象。

宇树科技创始人王兴兴在接受采访时表示,这一波机器人浪潮最主要的是AI浪潮带来的,但现阶段他认为对机器人行业最大的一个限制还是AI不太够,“AI模型、AI的训练数据集、AI的场景落地部署都远远不够。”对于当前国内公司对机器人大模型投入比较克制的原因,他认为机器人模型的技术路线没有像大语言模型那么清晰,有点使不上劲的感觉。

在蚂蚁数科CEO赵闻飙看来,大模型很难成为产业数字化的唯一解。日前在外滩大会媒体交流会上,他表示“产业数字化的需求多种多样,即便是前沿如大模型技术,也很难成为产业数字化的唯一解,因此,蚂蚁数科会投入区块链、物联网、隐私计算、AI等多种数字技术创新,打造数字资产流通网络,释放产业数字化新红利。”

产业落地渗透率仍不足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飞速发展,大模型技术以其强大的语言理解、生成能力以及广泛的应用潜力,成为了科技领域的“明星”。

从自然语言处理到计算机视觉,从智能客服到自动驾驶,AI 大模型的身影无处不在,且迎来了迭代升级。

在金融领域,大模型不仅仅是集中于客服、资料库,作为一家新型的互联网银行,苏商银行 成立了金融科技的实验室,在两个核心的业务领域辅助生成相关的尽调报告。

蚂蚁作为金融科技巨头,去年发布了AI业务助手支小助1.0版,今年迭代了2.0版本。据介绍,现在2.0版本有能力去学习优质的我销售经验、能理解和话术,从而构建一个数字分身,让数字分身帮助基础销售人员提升他们的客户服务的我能力和标准。

众源资本高级投资副总裁冉翀指出,对于单一任务,虽然大模型提效很明显,但鉴于模型的搜索能力不够强,或者理解错误、出现幻觉等原因,尚有很大的出错可能性。

他表示“模型的能力要足够强,是不是(达到)金融级别的模型?是不是足够可靠?是否有很强的多步推理能力?模型能不能知道自己错了?以及中间和用户场景之间的GAP怎么弥补?这些都是挑战。”

伴随着大模型的爆火,2024年似乎已成为“具身智能元年”,而人形机器人正是具身智能最佳的实践之一。在资本市场,这一赛道也堪称“火爆”。IT桔子数据显示,从2023年1月至今,国内共成立了29家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其中有22家已经获得至少1轮融资。

从2023年8月发布第一款人形机器人H1,宇树科技备受投资圈和同行关注。创始人王兴兴也看到了AI赋能机器人带来的潜力,“顺势而为,要追着社会潮流去做,太早太晚都不好。”

但是在AI领域的投入,王兴兴表示还是较为克制的,在他看来机器人领域,目前哪个AI模型代表的方向是对的还很难说。同时,他认为现阶段对机器人行业最大的一个限制还是AI不够。“AI模型、AI的训练数据集、AI场景的落地部署,都完全远远不够。”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最新报告显示,大模型已经在金融、工业、教育、医疗、政务等行业中都有得到应用。但是根据国联证券统计A股上市公司2023年财报显示,拥抱AI技术的企业在过去几年A股的渗透率有提升,但目前仍较低,其中TMT、大市值公司相对抢先布局。

数据显示,全A上市公司中提及AI业务的渗透率不足20%,另外结合2020年以来的年报公告筛选来看,提及AI业务的公司数量有明显增加,从2020年的172家上升至2023年超1200家。其中,依然是TMT四个行业渗透率提升最快,其次为银行。

蚂蚁数科独立后,其CEO赵闻飙日前在外滩大会媒体交流会上首次公布了业务进展和战略布局,他介绍围绕产业数字化需求目前蚂蚁数科形成“ABC”三大业务板块:云服务、AI服务、区块链服务。

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赵闻飙表示独立后意味着自负盈亏,他的目标是今年实现盈亏平衡,“希望做不亏钱的AI,充满前景的C+,有想象力的B+。”关于上市计划,他回应到目前还没有时间表,需要视业务情况再做计划。

在AI方面,今年6月,蚂蚁数科发布了基于SOFAStack的大模型服务平台AI Max;AI标注技术的投入也是蚂蚁数科发展的重点之一,2024外滩大会上,蚂蚁数科发布了配置了模块化服务和算法调度能力的新一代数据标注产品……但是产业数字化的需求多种多样,赵闻飙指出,即便是前沿如大模型技术,也很难成为产业数字化的唯一解。

大模型是否存在泡沫?

8月底,猎豹移动董事长傅盛在“2024亚布力企业家第二十届夏季年会”指出,大模型可提升生产力,也是一个巨大的浪潮,“但是这个浪潮到今天已经很明显有泡沫的迹象”。

在他看来,他认为大模型的泡沫体现在两点:第一,最顶级大模型的性能已经有差不多一年时间没有明显提升。在其看来,在科技为核心的技术浪潮下,这种现象是不太正常的。“虽然我也尊重每家做的大模型,但我真的想说,谁家的大模型优势都是自己说的,用户用起来感觉没什么差别,真的是每次写不同的东西,我真的好几个互相比,有的时候这个好,有的时候那个好,这就造成大模型的同质化很严重”。

第二,关键性App没有出现。“真正哪家用了大模型后提效特别明显?没有”,傅盛说,“我跑了这么多客户,没有看到”。不过,傅盛也强调,自己并不认为有泡沫,大模型就会崩掉,“以前互联网也有泡沫,有的时候有点泡沫很正常”。

在蚂蚁集团总裁兼首席财务官韩歆毅看来,AI技术的发展和应用是一个不断循环迭代的过程,需要在应用中发现技术的难点,让技术发展的方向更加聚焦。

而百川智能创始人王小川则否认了“AGI泡沫”的说法,他认为大模型的发展从结果上看是符合行业预期的。他指出,为了推动大模型迈向下一个发展阶段,关键在于实现两大融合:一是将知识搜索与大模型相结合,二是大模型强化的结合。

大模型被认为是实现真正的通用人工智能的必经之路。王小川认为,谈AGI可以参考“人”的标准,即像人一样思考、知识、提供服务能力,落到场景就是像人一样的助手。

距离实现这样的标准,MInimax创始人闫俊杰觉得还需要耐心。当下他更加关注通过技术的优化来拓展AI的边界。他表示,如果模型错误率可以下降到个位数,那么模型就是一个可信赖的状态,AI也有可能从助手变成为一种生产力,这种变化也会带来真正大众化的产品,为行业带来本质的变化。

综合自大模型企业、界面新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