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想在中国"吃老本",支付体验不如千元机
► 文 观察者网 王冬晓
新机上市 并未冲淡国际麻烦
2024年9月10日,苹果在秋季新品发布会推出了IPhone16系列高端智能手机,媒体对新机评价不高,认为创新不及预期。苹果供应链不断传出砍单消息,网友也在讨论苹果是不是已江郎才尽。
同一天,欧盟最高司法机构欧洲法院裁定苹果公司在爱尔兰税务案中败诉,苹果公司需补缴130亿欧元的欠税以及12亿欧元的利息。有欧洲媒体将其视为苹果在欧洲遭遇到的重大打击,但,和此前的反垄断调查相比,这不过是隔靴搔痒的毛毛雨。
2020年11月6日,欧盟委员会宣布,针对苹果的Apple Store(应用程序商店)和Apple Pay展开两项反垄断调查,评估苹果规定应用程序开发商必须通过Apple Store发布应用程序的规定是否违反了欧盟的竞争规则,以及研究苹果在应用程序和网站中整合Apple Pay的条款和条件、苹果对NFC技术的限制等。
上述2点正是被招致广泛批评的“苹果税”典范,而天下苦苹果税久已。
开发者们,如Epic Game、Spotify,Kabo等群起攻之。无奈之下,2020年11月,苹果宣布从次年的1月1日起,收入在100万美元规模较小的开发商只需支付15%的费用,而不是30%。在科技巨头的眼里,这或许是一次慷慨的让步,但改变的风向已经吹起,在没有刮起燎原的烈火之前,绝对没有停息的可能。
2022年,在欧盟委员会官网发布的《委员会就Apple Pay的做法向苹果发出反对声明》一文中明确写道:“苹果滥用了其在iOS设备上移动钱包市场的主导地位,通过限制一种技术标准,这种技术用于在商店里使用移动设备进行非接触支付,苹果限制了iOS上移动钱包市场的竞争。”简单地说,欧盟委员会认为苹果限制了NFC功能的开放性,不让第三方使用,从而构成了垄断。
苹果和欧盟就Apple Pay的垄断问题在随后的两年里不断拉锯,直到今年1月,苹果再度选择退让,承诺向第三方开发者免费开放在苹果设备上的NFC访问权限。
2024年8月14日,苹果公司在官网宣布,随着iOS 18.1发布,开发者很快将可以不通过Apple Pay和Apple Wallet,使用安全元件在他们自己的 app中提供NFC非接触式交易。但从公布的国家和地区来看,这个功能的开放暂不涉及中国。
至此,欧盟在反垄断的阵线上获得了对苹果的阶段性面胜利。
苹果的另一张面孔 在中国市场的双面做派
中国用户也会注意到,上述苹果的让步都不涉及中国市场。
欧洲市场对科技巨头的天然警惕大概掺有其本土未能诞生足够体量的企业能与之抗衡的恐惧,但中国市场由于互联网科技蓬勃发展,对外来科技巨头一直都更为开放包容,在鼓励合作的同时,也鼓励良性的竞争。
然而,这份平和友善的姿态,却存在被滥用、误用的风险。
面对西方政府的反垄断调查和企业抗议,苹果摆低姿态,下调苹果税,承诺开放NFC协议,但在中国市场上,面对中国的用户和第三方开发者,却半遮半掩,支支吾吾。有数据显示,iOS用户占中国手机终端的近2成,将中国排除在外,无疑对中国NFC技术的应用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早年间,因为硬件成本高,NFC技术在移动支付上的应用并未获得广泛普及。个人消费者和小型商铺的经营者都更为青睐成本低廉的二维码。现如今,随着技术的发展,NFC功能普及成本大幅降低,加之手机制造技术的提升和穿戴设备的普及,NFC这种更快捷,更安全的技术,也悄悄地在中国的年轻人之间占据了一席之地。
只需轻轻一碰就能进入地铁闸机,又或者只需轻轻一按就能开启自己的座驾,NFC的便利性肉眼可见。然而,这个手机已经普及的功能,却在苹果手机上出现使用壁垒。
以支付宝的“碰一下”为例,很多苹果手机的用户在社交平台上吐槽,万元苹果手机使用体验不及千元安卓,碰一下过程中强制弹窗,页面加载卡顿。对比之下,安卓手机不强制弹窗,一步即可完成。苹果用户自嘲同是用支付宝,安卓用户是“碰一下”,苹果用户是“碰两下”。
用户吐槽手机卡顿
这个问题的根源正是前文提到的,苹果对手机NFC模块卡模式的垄断:Apple Pay 独占了NFC模块的卡模式。这意味着,第三方软件要使用手机NFC功能,只有两条路可选:一是给苹果付费走Apple Pay专用通道;二是直接使用NFC读卡器模式。
但后者事实上也没有逃出苹果的“天罗地网”。因为iOS系统对第三方app做了严格限制,当用户手机识别到需要某app处理的信息时,iOS非常“巧妙”地喊出“此路是我开,留下买路钱”:强制弹出一个确认页面,而这个页面无法绕过,很多用户的操作因此饱受干扰。
iOS加载慢,出现白屏灰屏
这形成了一个吊诡的现象:由消费者花钱买下的iPhone手机,相应的硬件和权限并不由自己控制,甚至要发挥这些硬件的价值,还得容许苹果再跟自己收一道手续费:商家给苹果支付的手续费当然被包含在商品售价里。
有开发者则认为,苹果通过独断相应的硬件软件权限,人为设置了体验上的灾难来实现不公平竞争环境:毕竟考虑到苹果本身就与开发者存在竞争关系,这一如意算盘即:如果第三方app无法通过NFC顺畅完成服务,用户自然会回到苹果支付的怀抱,胁迫商家和用户支付高额费用。
这何尝不是中国版的“苹果税”呢。
而国内手机厂商则更加开放。同样都有NFC模块,华为、OPPO、小米、Vivo都不吝开放给第三方的开发者们使用。自造鸿蒙系统的华为,即便也从事自家数字钱包也没有垄断非接触支付的心思,也没有学习苹果搞出一堆强制弹窗,来逼迫用户放弃使用第三方支付软件的非接触支付功能。
甚至,在国民支付产品支付宝推出“碰一下”后,国内多家厂商迅速跟进,陆续发布OTA更新,也将“碰一下”列为新机出场检验标准。充分体现了国内厂商之间围绕用户体验紧密合作的态度和效果。
所以用户发现,在国产手机上使用“碰一下”,其流畅程度和苹果自己经营的Apple Pay没有什么区别。
因此,滑稽的一幕在中国市场上一再上演,同样是使用支付宝的“碰一下”功能,一千块出头的国产智能手机,轻松秒杀掉售价超过五千元的iPhone。继“电池续航门”、“信号门”之后喜提“支付门”。这几个关键场景已经覆盖了国人日常手机体验的大部分时间。
封闭吃老本 市场留给苹果的时间不多了
与本地场景形成抵触的不仅如此,此前腾讯和苹果又就“苹果税”问题爆发了一波激烈的舆论风波,而这些早在微信公众号打赏之时就已经埋下了祸根。双方你来我往,在过去八年间斗得你来我往,只不过这一次面对“如果苹果和微信二选一,你要选什么”的问题,不少人果断的选择不要苹果,要微信。
而这样的场景在十年前是很难想象的,而在背后的关键支撑正是中国手机厂商们不断锐意进取,蚕食着苹果盘踞的高端手机的地盘。相反,开发者们与苹果之间的积怨之久、之大,已然超出和深受地缘政治影响的手机厂商的矛盾,从欧洲的Spotify到中国的腾讯,以及硬刚苹果到被下架的美国本土的游戏厂商Epic Games。
在2024年苹果秋季发布会召开前,华为对外展示了最新三折叠手机瞬时冲上互联网热搜,在苹果苦心经营“虽然iPhone16销量一般,但iPhone16ProMax广受黄牛追捧”“年年都说不买iPhone 但年年有人在抢”的人设之时,华为三折叠的网上预约超过600万人次,两万块的手机在某些转售平台加价达到四万、六万的程度。
还记得当年铺天盖地的卖肾也要买iPhone的新闻吗?乔布斯费尽心血打造出的身份符号,如今已经换成了国产手机。
创新乏力已经是苹果挥之不去的标签。以10年前发布的iPhone 6为例,迄今仍被称为苹果最杰出的作品,和当之无愧的销量之王。
坊间传言,该机型的热销得益于苹果前首席执行官史蒂夫·乔布斯,他在去世前为苹果留下了未来四年的产品线计划。
这些无法被证实的捕风捉影在过去不过是科技爱好者们的饭后笑谈,但随着苹果产品一代一代的出,卖点从功能创新转移到产业链整合来看,这条新闻也许已经成为了某种预言。
自始至终,苹果在全世界建立垄断的地位靠的都不只是他的科技创新(前半段)和供应链整合(后半段),还仰仗着封闭系统对早年建立的市场先发优势的维持和强化。
苹果近年来在全球化战略中忽视了本地企业、消费者以及具体使用场景的多样性需求。其产品设计与功能限制,不仅阻碍了本地企业的创新与发展,也剥夺了消费者享受更广泛服务选择的权利。在快速变化的市场环境中,忽视本地化需求无异于闭门造车,这不仅会降低用户满意度,还会削弱其市场竞争力。
「下一个手机何必是苹果」,苹果用户正在用脚投票。
本文源自:观察者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