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对策会失落的一角
(图/本报系资料照)
总统府「国家气候变迁对策委员会」(下称对策会)8日首次会议聚焦能源议题。赖总统强调能源议题绝对不是「反核」或「拥核」的「是非题」,而是多元的「选择题」,他甚至说「非核家园」不是民进党的意识形态,立即引起热议。
赖总统的回应看似松绑核电,但许多法律沉疴,包含核电延役修法、核废料选址(低阶核废料选址有法源需地方公投、高阶则无),甚至所涉事项之权责事权是否要尽数回归中央等,均有待突破,否则难以建构气候法治。
赖总统的另一重点是强调因应极端气候冲击,责令台电原订10年完成的「强化电网韧性计划」,提早4年于2028年优先完成关键区域及民生相关之关键工程;但世居山村、首当其冲备受极端气候冲击的原住民族的处遇与需求,显然尚未成为对策会的关注重点。
日前南方的鲁凯民族议会、排湾民族议会、卑南民族议会共同指出,7月凯米台风来袭,位于脆弱环境的原乡,因为工程品质不良,防灾设施不足,导致道路桥梁中断;至今仍有如阿礼、旧好茶、多纳、桃源、那玛夏、东埔等原乡部落还处于停电或对外联系中断,原乡自主供电及电网韧性需求迫在眉睫。
全台700多个部落有1/3位于山区,极端气候下的部落发展何去何从?赖总统关注能源转型、净零可行手段(核电新技术)、国家供电稳定等议题之外,更应将国土计划、气候变迁因应与原住民族之气候需求与气候转型正义加以连结,才不至于失诸偏颇,遗漏脆弱族群。
事实上,在政府偏重减碳、企业ESG与国家发展的政策引导下,社会上已开始出现迁村、停止投资原乡,避免预算资源浪费的声音。但山区原住民族的生存权与文化发展权利,不能简化为成本效益。
数个原住民族议会已发出「求救」之声,但尚未被主流社会听到。山区原住民族的返乡之路与一般开放山林的道路意义不同,应有不同层次的考量、建造和修护思维。在极端气候下的原住民平权措施,以及刻正热议的各县市《国土计划法》土地功能分区和《气候变迁因应法》作为,都应在《原住民族基本法》精神下推动,以保障原住民的生存与文化权益。
援此,建议对策会增加原住民族代表,并将上述议题纳入未来议程,以引导所有气候相关部门的政策具体回应原住民的气候需求与气候转型正义,弥补对策会失落的一角,或许还不迟。(作者谢英士为环境品质文教基金会董事长、郑佾展为副秘书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