岂容“鬼秤”继续“捣鬼”
据央视新闻报道,在多地市场,有一些无良商家在秤上做手脚,致使消费者购买商品时缺斤短两。坊间把这种做了手脚、称重显示与实际重量之间存在偏差的电子秤称为“鬼秤”。
现实中,“鬼秤”弄虚作假现象屡见不鲜。某美食博主就曾前往多地“打假”,拍摄并发布了不少揭露商户“缺斤少两”的视频——通过输入“作弊码”调节档位、改变计量基数等一系列操作,“鬼秤”便可以“自由”定量。此外,电子秤遥控器可以远程操控称重模式,隐蔽性更强。如此狡猾地作假,损害消费者利益、扰乱市场秩序,是实打实的违法行为。
明知违法,为何“鬼秤”依然层出不穷,甚至技术还不断“升级”?对不良商户来说,改装“鬼秤”成本低,但收益却是巨大的。同时,一键重启、远程恢复等技术“后手”,很容易让其产生侥幸心理,觉得即便被察觉到异常,也可以神不知鬼不觉地转“危”为安。至于“鬼秤”背后的产业链,利润可能更大。一台改装的电子秤,售价可达正常的1.5倍,涉及遥控的,价格则更高。在利益的驱使下,一些不法分子见钱眼开、知法犯法。
严打“鬼秤”还需“铁拳”出击。在当前的处罚基础上,不妨继续强化信用约束、加强失信惩戒,让不良商户“不敢失信、不能失信、不愿失信”。此外,还可以在市场等场地放置准秤,为消费者提供对比,同时畅通消费者投诉渠道,形成监管合力,共同营造良好消费环境。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