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界疯碳汇 抢当农林地主
对此,华纸独董、中兴大学教授柳婉郁表示,自然碳汇有绿碳(森林碳汇)、黄碳(土壤碳汇)、蓝碳(海洋碳汇)等,但能否摇身一变为碳权,则要符合规定才可。目前森林碳汇是自然碳汇中计算方式成熟的项目,而农作物存续时间短(森林较长),所以农业碳权多为土壤碳汇转碳权。
以台湾来说,目前本土自然碳汇方法,只有一个方法学「造林抵换专案」(后续改为自愿性减量专案)符合相关规定才可以,需要新植造林、造林前非森林地貌等等。至于森林经营管理、竹林经营、土壤碳汇、海洋碳汇等方法学,都在陆续研发中。
欧盟10月即将实施进口碳税,柳婉郁强调,碳税、碳交易都是碳定价的方式,世界多数先进国家都有碳定价,鼓励减碳因而取得碳权,多余的碳权可以拿到碳交易平台赚钱。
台湾碳权交易即将上路,但目前有两个不足,一是方法学不足:过去碳权申请大多为能源或工业项目,自然项目很少,如今企业开始重视自然为本的解方(nature based solutions),未来相关单位会推出更多自然碳汇的方法学,满足企业不同需求,也希望企业减碳资金留台湾。
再者,第三方认证机构不足:抵换市场需求大,但目前认证机构家数过少,现在预约,要排到年底甚至明年中。很多查验机构称,碳盘查案子接不完,不愿意再接抵换专案。抵换缺乏农业与林业,目前预计农科院可能加入,且听说还要一、两年。建议未来应鼓励学术机构(尤其农林背景)加入专业的查验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