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海与国开行深圳分行签1600亿元合作备忘录 中冶等央企加码布局
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 陈思琦 深圳报道
一批央企正“加码”布局前海。
8月29日,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在“央地国企深圳行”活动现场获悉,中煤(深圳)研究院等17个央地合作项目集中入驻前海、宝安,总投资达262.8亿元。国家开发银行深圳市分行与前海管理局签订合作备忘录,达成向前海企业意向放款金额1600亿元。
记者梳理发现,此次落地前海的央地合作项目涉及基础设施投资、人力资源、智能制造等领域。例如,中冶长城投资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冶长城”)为中冶科工独资设立的首个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平台。中冶长城董事长王伟表示,公司将整合中国中冶勘察、设计、咨询、建设、投资、融资、运营等各方面资源,积极参与前海的城市发展建设。
再如中智集团旗下的中智关爱通(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中智关爱通”),定位为企业员工预算管理与分发、一站式弹性福利解决方案与技术提供商,深圳分公司已落地前海鸿荣源中心,未来拟设立子公司,并以前海为大湾区业务总部。
去年11月成立的中煤(深圳)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中煤(深圳)研究院”)为中国中煤一级子公司,注册在宝安中心区,由中国中煤占股90%、深投控占股10%,定位为聚焦碳中和、新材料、智能制造、数字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
前海管理局相关负责人在会上表示,近三年前海GDP年均增长10%,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5%。前海已组织开展三湾片区的央地国企走访服务,将为在地经营的央地国企送政策、摸需求、搭渠道,推动信息互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
中冶长城:持续关注海洋新城等优质项目
公开资料显示,中冶长城成立于2022年1月,注册地为北京市顺义区,注册资本150亿人民币,经营范围包含项目投资、投资管理、资产管理,由中国冶金科工股份有限公司持股100%。
去年9月,深圳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冶金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在北京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建筑业转型升级、保障性住房、市政基础设施、智能建造、新能源新材料、生态环保等领域开展合作。
王伟告诉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作为中国中冶唯一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融资平台,中冶长城将落地前海合作区,目前手续正在推进,未来将聚焦城市综合开发、城中村改造、新基建等方面投资,结合前海、宝安以及深圳全市的产业优势和需求,整合中国中冶勘察、设计、咨询、建设、投资、融资、运营等各方面资源,做到优势互补,强强联合。
“比如前海‘扩区’后,我们对海洋新城项目非常感兴趣,区位优势明显,产业发展方向也和我们特别契合。未来,我们将持续追踪,逐步对接和推进这些产业要素集中、产业创新能力强、经济效益强的项目。”王伟透露。
中智关爱通:拟在前海设大湾区总部
公开资料显示,中智关爱通(上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中智集团旗下从事福利事务数字化服务的专业公司,2017年6月在新三板挂牌上市。中智关爱通深圳分公司成立于2020年1月,今年5月底迁入前海鸿荣源中心。
去年底,国家发展改革委修订发布《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2024年本)》。该目录分鼓励、限制和淘汰三类,将“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中的“福利事务服务”纳入鼓励类目录。
据了解,福利事务服务是指企业将员工福利管理职能外包给专业的外部服务提供商,涉及的福利品种广泛,如保险保障、健康体检、培训充电、旅游拓展、心理咨询、实物百货和文化生活等方面。
中智关爱通副总经理皮兴忠接受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采访时表示,虽在国家层面得到鼓励,但福利事务服务行业仍比较分散,产业配套政策亦不完善。
“前海作为现代服务业领域先行先试的国家级战略平台,我们希望与前海形成长期合作,未来能够率先探索一些政策突破,形成行业标准。”皮兴忠说。
从企业自身业务考虑,皮兴忠谈到,目前中智关爱通的客户以制造业企业为主,而深圳先进制造业集中,前海则以生产性服务业见长。将分公司以及未来的子公司、大湾区总部落在前海,一方面有利于吸引深圳乃至华南地区的企业客户,形成业务集聚;另一方面,中智关爱通正在探索为出海企业提供人力资源外包服务,前海作为高水平对外开放门户枢纽,也将为公司的出海业务赋能。
中煤(深圳)研究院:前海将为国际业务合作提供机遇
“作为中国中煤直属的新型研发机构,我们看重的是前海的区位优势以及丰富的创新资源。未来在国际业务合作、国际化人才交流、技术衔接和对接等方面,前海都将提供更多的机遇。”中煤(深圳)研究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王乐表示。
公开资料显示,中煤(深圳)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成立于2023年11月,注册资本10亿元人民币,由中国中煤、深投控分别持股90%、10%,经营范围含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储能技术服务、生物质液体燃料生产工艺研发、智能机器人的研发、特殊作业机器人制造、地理遥感信息服务、节能管理服务、再生资源回收等。
王乐介绍道,研究院将依托中国中煤和深投控公司产业优势,构建“小内脑+大外脑”研发模式,聚焦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布局方向,全力培育发展碳中和、新材料、智能制造、数字能源、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推动实现科技成果孵化转化与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