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品牌扩大服饰消费
随着年轻人对时尚潮流、古典美学需求的提升,服饰消费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成为时下关注的热点。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要激发有潜能的消费,推动消费从疫后恢复转向持续扩大。我国服饰消费群体数量庞大,服饰消费具有较大的发展潜能,是推动消费扩大的重要增长点之一。
目前,我国服饰消费具备产品风格时尚多元、消费者更加注重精神内涵、材质面料品质不断提升等特征,较好满足了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品质化的需求,顺应了消费升级发展趋势。经济日报携手京东发布数据显示,2023年以来,“多巴胺”“美拉德”“新中式”等风格火热,反映了当代时尚的多元性和年轻一代对个性化表达的追求。蕴含古典美学的汉服、唐装等传统服饰持续受到消费者热捧。同时,消费者对材质和面料的关注推动了时尚产业的品质升级,柔软舒适、不易变形、防风保暖等成为热门关键词。然而,当前我国服饰消费发展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品牌消费供给不够、数字化智能化发展能力有待提升、消费环境需要完善等。下一步,要加强提升品牌消费供给水平,加快推进服饰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持续优化服饰消费环境,从而激发服饰消费潜能,助力推动消费的持续扩大。
强化品牌提升消费供给水平。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利用现代商圈、步行街等商业载体,积极引进服饰领域国内外知名品牌、创意设计师品牌,支持服饰品牌企业首发新品、开设首店,打造一批品牌旗舰店、网红店、时尚买手店等,更好集聚全球服饰品牌消费资源。鼓励本土服饰企业结合中国传统文化、古典美学、现代艺术等元素,在材质选择、新品研发、外观设计、宣传推广等方面加强创新,提高服饰产品质量,扩大国产服饰品牌知名度。鼓励服饰行业生产制造企业、电商交易平台开设国货“潮品”网络销售专区,举办国潮服饰购物节、服饰嘉年华等活动。
加快推进服饰企业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引导服饰企业利用消费者的海量反馈数据,及时捕捉用户消费趋势,利用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等数字技术,加强时尚款式的智能化设计。支持服饰企业建立供应链管理数字化系统,提高供应链响应速度和协同效率,实现匹配终端需求的柔性生产。鼓励大型服饰企业、科技公司等为中小微服饰企业提供技术赋能,推动中小微服饰企业加快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实现合作共赢。
持续优化服饰消费环境。加大跨部门联合执法力度,增强对销售假冒伪劣服饰产品、夸大宣传、虚假营销等行为的惩处力度,建立健全符合我国国情的消费者集体诉讼制度。推动服饰交易平台与工商、税务等政府部门数据共享,建立完善线上经营主体纳税管理机制,强化对“大数据杀熟”等不正当行为监管,营造线上线下公平发展环境。鼓励服饰交易平台利用数字技术开展在线调解、在线审理纠纷等,加强对服饰消费者的权益保障。(本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付 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