搶救沙洲、海岸線 30年找無解方
外伞顶洲消失中 在云林、嘉义海域移动的外伞顶洲近廿年平均每年消失四十一公顷,专家认为是否抢救及其作法,应有科学答案支持。记者黄于凡/摄影
台湾西南海岸沙洲、海岸线面临消失危机,经济部水利署副署长王艺峰指出,除了盖水库、拦河堰拦走上游沙源,不断在西海岸填海造陆、建港口产生「突堤效应」,双重影响造成海岸线侵蚀、淤积同时发生,正采取必要的定沙养滩工程,但海洋环境复杂,尚无保固沙洲、海岸线的永续解方。
王艺峰表示,北部海岸以岩岸居多,彰化浊水溪以南以沙岸为主,沙洲、海岸线的沙源流失,与上游沙源补充不足有关,主因是政府为了民生及工业用水,长期盖了不少水库和拦河堰,让上游的沙子到不了下游河口。
另一关键是从台中港以南不断与海争地,从彰滨工业区、麦寮离岛工业区到台南安平港,海埔新生地及大小港湾工程林立西海岸,阻碍自然漂沙路径,造成严重的突堤效应。东北季风来时,洋流把河口的沙往南带,会堵在防波堤等构造物的北边;吹起西南风时,沙子被往北边带,特别是台风季时,强浪会刮走沿岸的沙,由于突堤效应会让沿岸流往外海流动,更直接冲击沙洲及沿海的沙滩。
王艺峰说,面对气候变迁、海平面上升危机,沙洲、海岸若退缩、消失,国土失去天然屏障,将会雪上加霜。目前针对有人住的海岸会加高海堤保护居民,包含外伞顶洲等沙洲则采用竹笼做成小突堤等近生态工法固沙,尽可能留住沙洲。台南南区的黄金海岸,近年积极养滩已见成效,每年平均增加三点八公尺。
成大近海水文中心主任董东璟认为西南部海岸退缩,上游沙源减少才是根源,仍要密集监控海岸线变化。
王艺峰表示,荷兰也曾与海争地,造成类似的副作用,目前正在推动「重现沙洲」的永续大工程,但花费恐是天文数字,台湾沙洲危机肇因复杂,须通盘检讨找解方,他也坦言是一项严峻的挑战。
海洋大学荣誉讲座教授邱文彦指出,别小看沙洲的功能,不仅是潟湖、国土的天然屏障,生态功能也很大;例如草虾在潟湖外面产卵后,虾苗会回到潟湖成长,一旦消失,有生态断链危机。
他说,以外伞顶洲为例,卅年前就在谈如何抢救,但卅年过了,连移动的成因、规模为何变小等基本答案都没有,除了基础科学研究太少,至今采取的解方也没人敢挂保证,如何证明不是虚掷公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