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企大战”突然爆发,谁是最大赢家?

文|凯风

“抢人大战”尚未消停,“抢企大战”硝烟再起。

长期以来,北上广深港是各大地市招商引资的主场。然而,今年以来,“反向招商”突然兴起。

香港成立“引进重点企业办公室”,跑到内地招商。官方更是直言不讳,加力抢企业、抢人才、抢资本。

上海罕见掉头向西,奔赴千里之外的成都举办招商推介会,为历史首次;

而大湾区与京沪之间,更是争相到对方“地盘”来回举办招商活动……

这一轮“抢企大战”,越来越卷,越来越白热化,凸显了全面拼经济的分量,也让人看到了“为增长而竞争”的发展势头。

拼经济的核心,毫无疑问在于抢人和抢企业,谁是这场企业争夺战的胜出者?

01

衡量一个城市的创业环境和市场竞争力,主要看企业数量及质量。

企业数量的多少,一方面能反映民营企业的繁荣程度。

数据显示,在一二线城市,90%以上的企业都是民营企业,苏州达到92%,深圳更是高达97%。

另一方面,企业数量,尤其是企业密度,也折射了一个城市市场活力。

企业越多,企业家越多,每千人拥有的企业数量越多,整个就业市场就越发达,竞争意识也更强,创新活力也就更为突出。

这是2012年-2022年主要城市企业数量变迁情况:

从总量来看,只有上海、深圳超过200万户,北京、广州都是190多万户,多数城市都在100万户以下,东北四大中心城市均不到50万户。

深圳企业数量之多,接近东北三省的总和,是东北F4(沈阳、大连、长春、哈尔滨)的1.7倍左右。

但从企业密度来看,深圳跃居首位,上海、广州、北京、杭州位列前五。

其中,深圳每千人拥有的企业数达到139.2户,平均每7个人就有一家公司,可以说遍地都是企业,市场活力可见一斑。

02

从10年大周期来看,谁是企业增长最快的城市?

先看全国,过去10年,全国企业总量从1366.6万家增加到5282.6万户,平均增幅为286%,而部分城市未达到这一水平。

深圳、广州、成都、长沙、郑州等地遥遥领先。

深圳从48万家增加到246万家,广州从32万家增加到190万家,成都从27.3万家增加到147万家,长沙从11万家增加到58万家,郑州从13.4万家增加到80万家左右……这些城市增幅都在4倍以上。

与之对比,哈尔滨、大连、沈阳等地企业数量仅增长1倍多,远远跑输全国。

哈尔滨从13.6万家增加到29.8万家,大连从12.8万家到35.1万家,沈阳从12.8万家到35.5万家。

深圳成都广州企业为何增长这么猛?东北城市发展没能跑赢大盘?

一个原因是,营商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大。

近年来,各地为了争抢企业,纷纷对标国际,推动营商环境改革和法治政府建设,也带动了企业向不同城市的分流。

自2012年起,随着简政放权推进,各大城市开启商事制度改革,在“互联网+”和数字经济助力之下,逐步实现一网通办,企业登记迎来井喷期,数字经济发达的城市自然先行一步。

同时,随着地方政府竞争步入深水区,以营商环境、法治政府为主的治理现代化水平的差别日益凸显,“抢企大战”的结果自然大相径庭。

03

产业结构的变迁,带来企业竞争的分野,谁能率先布局新兴产业,就能保持竞争优势。

过去10年,以互联网、电子制造业、新能源汽车、生物医药为代表的新兴产业崛起,大量新企业应运而生;

而一众以能源、化工、纺织服装为代表的传统产业遭遇激烈的市场竞争,部分企业被迫退出市场。

优胜劣汰本是市场常态,只要有新鲜血液补充,就不值得担忧。

要知道,即使竞争力强大如深圳,2022年也有10多万多家企业“消失”,或是主动注销或是被吊销,但新增企业则多达27万家,企业规模依旧能保持高速增长。

如今,深圳企业500强,多数都是在本土从中小企业发展壮大,绝大多数都属于新兴产业,7成左右是民营企业,经受住了市场竞争的考验。

2023年深圳企业500强TOP20

可见,新生血液的补充速度,能否赶上市场竞争的烈度,这也决定了未来各大城市的发展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