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敲铃人·村小校长赋能计划”公益项目活动成功举办

叮当、叮当、叮当——

上课了、下课了、放学了……如果说炊烟是一个人的乡愁,那么清亮的铸铁声一定是每一所村小最原始的铃声。有这么一群“敲铃人”,他们是村小校长,也是一所所村小的灵魂。

日前,由南方周末、蒙牛集团等单位主办的“敲铃人·教育发展寻源之旅”公益活动在北京举办。全国各地百名村小学校长共聚一堂在行走中共同探索乡村教育新模式。

如何提升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怎么调动教师的积极性、稳定教师队伍?家校共育孩子成长如何达成默契?……一路上,校长们抛出一个个问题,在交流互动中探寻答案。

“爱是教育的底色!”为了让更多村小校长收获成长,此次活动特地安排了名校交流考察、校长探讨分享、专家专题讲座等环节。在研讨中,谈到目前乡村教育的痛点和难题,尤其是留守儿童的心理建设和心灵成长层面等问题,北京大学教授张海霞认为,给孩子更多关爱与鼓励,帮助孩子建立健康人格和树立良好价值观,是乡村小学最紧要的着力点。

云南宣威靖外明德小学校长雷应飞分享了自己推广乡土教育的办学经验。他和同事们构建起了“开心农场”式学校,“有种植、有养殖,种了白菜、卷心菜、辣椒、茄子,也养了猪。”雷应飞说,“没有亲吻过土地的孩子,童年是不完整的。”

为了更好地以科技赋能乡村教育,本次活动安排了中国教育电视台、全球科学家社区的参观、学习和分享交流活动,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村小学校长了解现代科技教育技术,体验科技赋能的力量。在中国教育电视台,村小学校长们走进《同上一堂课·直播课堂》直播间,亲身体验数字科技赋能高质量课堂的实践场景。

在全球科学家社区,清华大学教授王东从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和如何养成人工智能基础素养等方面进行分享,介绍了当前人工智能在各领域的广泛应用。他深入浅出的讲解,生动有趣的案例,让大家眼界大开。

“科技与教育的化学反应已开始萌生,未来必将会催化出对于乡村教育的现状和未来发展的更多的思考和实践。”广西柳州柳城县马山中心小学校长韦元庭信心满满。

“赋能村小校长,也是赋能乡村教育、乡村振兴的具体方式和实践。”敲铃人系列活动主办方,南方周末报社编委会委员曹海东表示,希望让更多人了解乡村教育,让更多资源流向乡村学校,让村小校长有所收获,让乡村教育得以提升。(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通讯员 陈仁谦 记者 李澈)

作者:陈仁谦 李澈